西方唱衰俄罗斯对中国有何启示?

撰文: 许辉
出版:更新:

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明(Paul Krugman)在《纽约时报》撰文,称俄罗斯总统普京误判形势发动了俄乌战争:普京夸大了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低估了乌克兰的士气和军事实力,也没有预料到民主国家的决心。

这篇名为《为什么中国不能拯救俄罗斯的经济?》的文章,核心是分析在西方的制裁背景下,中国能否成为俄罗斯的替代贸易伙伴,从而拯救俄罗斯的经济?

文章分析了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的影响,称尽管西方还没有阻止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销售(美国政府3月8日已经宣布禁止俄罗斯能源进口,同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在本年内停止俄能源进口),但能源制裁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姿态。因为石油是在全球市场上交易的,所以这只会稍稍改变贸易格局,而且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只占俄罗斯产量的5%左右。

但是西方将俄罗斯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中踢出去却是一件大事。俄罗斯出口商也许能把他们的东西运出国,但现在很难得到付款,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很难支付进口货款。即使是法律允许的俄罗斯贸易似乎也在枯竭,因为西方公司担心进一步的限制和政治反弹,于是开始了“自行制裁”。

文章称,消费品缺失对俄罗斯的影响可能不会很大,但消费品只占俄罗斯进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是资本货物、中间货物(即用于生产其他货物的部件)和原材料。这些都是俄罗斯维持其经济运行所需要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俄罗斯众多重要行业的停滞。

文章的结论认为,西方的制裁将会极大影响俄罗斯贸易,但中国并不能给俄罗斯提供一条让其免受影响的经济生命线。理由一是中国虽然是经济强国,但也无法提供俄罗斯所需的诸如西方制造的飞机零部件和高端半导体芯片等物品;二是虽然中国本身没有加入制裁,但中国已经深深融入了世界经济,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和其他企业,会像西方企业一样实施自行制裁;三是中俄两国相距遥远,货物运输是通过少数几条已经超负荷运转的铁路路线展开的;四是中俄两国经济实力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的经济规模是俄罗斯的10倍,即便中俄结盟,俄罗斯也将是一个小伙伴,而这不是俄罗斯想要的。

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和西方政商学界著名人士纷纷撰文,基本不看好俄罗斯的未来国运和普京本人的未来命运,克鲁明的文章也维持了类似的分析。此外,也有大量分析文章在探讨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立场和利弊得失问题。

归纳起来,观点大致有三类:一是认为中国又一次获得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就如同当年的“9.11事件”一样,成功转移了西方的视线;二是认为普京的俄罗斯最后被国际社会彻底孤立,可能沦落为中国的经济附庸;三是认为长期的战争和制裁最终导致普京政权垮台,一个亲西方的莫斯科政权可能出现,当然这是中国所不乐见的。

目前,武断判定俄罗斯的未来可能为时尚早,也可能仅仅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但不难发现西方在此问题上所呈现的前瞻思维。

对中国而言,俄乌战争也确实是一个改变未来政治和地缘格局的重大事件,其影响远超本世纪以来任何一场局部战争。战争宣告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决裂,也表明俄罗斯的“西化之路”已经彻底失败。中国应该抓住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制定多个预案,并谋定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