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 印度何以深陷内斗难齐心?|地理看世界

撰文: 周萱
出版:更新:

近日,印度惨烈的疫情牵动着全球民众的心,医院外痛哭的家属、卡车内堆积的尸袋、24小时作业的火葬场上空腾起的黑烟,都让陷入抗疫疲劳的他国民众再次震惊于疫情的险恶。
在叹息于人生命之脆弱之余,我们同时也望向焦头烂额的印度中央与地方政府,其在面对此轮疫情时表现出的低效和互相攻讦,映证了外界对印度“散装国家”的印象。而这种“散装”特性或许可以从地理上找答案。

印度较软弱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各自为政的特点,一直被认为是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的阻碍,这点在疫情当前也暴露无疑。

例如,在4月初疫情最先席卷反对党把持的马哈拉施特邦(Maharashtra)和恰蒂斯加尔邦(Chattisgarh)时,两邦怪责中央政府分配疫苗不力,莫迪政府的卫生部长就指责这是两邦在转移抗疫不力的焦点。中央政府同时为迎合印度教徒票仓,放任自己地盘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举行印度教庆典“大壶节”(Kumbh Mela),并为在西孟加拉邦(West Bangel)地方选举中扳倒地方反对党而举行多场政治集会,即使在西孟加拉邦选举委员会4月16日收紧了集会限制后次日仍举行了大规模拉票。这种中央和地方政府抗疫不同调的例子比比皆是。

另外,印度氧气短缺问题也凸显了中央统筹失职。印度最大制氧公司Inox空气生产公司(Inox Air Products)的主任Siddharth Jain在4月20日就指出,“全印度每天生产7,200公顿的液体氧气,完全能应付各地总计5,000吨的需求。”但由于印度疫情中心位于西部的马哈拉施特邦、北部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和首都德里,而生产氧气工厂多位于东部,加上运氧的低温储存罐供不应求,因此西部和北部“缺氧”严重。而中央政府显然未做好相关预案,没有提前采购好低温储罐,且直到4月19日(当天日增确诊破25万)才开始统筹调配运送氧气专列。

印度的氧气短缺危机成了这波疫情死亡率高企的关键原因。(美联社)

在缺乏中央协调、全国氧气分配存在系统性障碍的情况下,各邦自然就发生了阻止氧气出口、指责中央政府将氧气配额转移给自家地盘的情况。

如此松散而对立的央地关系以及各邦内部关系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成的?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印度地理。

印度次大陆的致命缺口

从地理来说,印度次大陆其实很有利于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其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部又有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将其与外界隔开,西北部也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兴都库什山脉和海拔2,000米以上的苏莱曼山脉做为天然屏障,可谓天然就自成一体。

印度次大陆三面环海,北部和西北部有群山环绕。(Wiki Commons)

但就历史而言,印度次大陆却一直被各方入侵者轮流占领。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将其归咎于兴都库什山脉的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生于印度的英国小说家吉普林(Rudyard Kipling)曾形容该山口为“群山被剑劈开”,也正是这个最窄处不过600米的山口,成为印度次大陆在西北方向的致命缺口。

从公元前1,500年本在中亚游荡的雅利安人,到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的希腊人、安息人和贵霜人等外族,到公元8世纪打着“圣战”旗号而来的阿拉伯人,再到16世纪南下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的突厥化蒙古人,这些北方而来的征服者都是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次大陆,而一旦踏足入内,眼前就是一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他们向前挺进再无障碍。而原居于北方的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只好被迫逃窜至南方。

北下的外来者穿过了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后,就是开阔的印度河平原,(Google Earth)

同时,由于印度次大陆北方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土壤肥沃,而中南部的德干高原久经侵蚀、坑坑洼洼,入侵者通常安于北部,缺乏动力越过中部东西走向的温迪亚山脉(Vindhya Range)和萨特布拉山脉(Satpura Range)继续征服南方——这两条最高点不过750米和1,350米的山脉是印度南北分界线,也给了达罗毗荼人在南方生生不息的空间,北方侵略者中只有德里苏丹国在1320年至1336年、以及莫卧儿帝国在17至18世纪越过德里高原征服了南方腹地。

自开伯尔山口而来的形形色色的北方征服者,都在印度次大陆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而在被征服间隙发展起来、或是与征服者共存的各色本土王国,也在长期的诸侯割据状态中,演化出各种语言文化,这就导致了印度宗教、语言和种族碎片化严重。这个历史上鲜少出现大一统国家之地,在被英国殖民者划定为一个国家之后,黏合起松散的各地区自是甚为艰难。

印度历史上鲜少有国家能完全统治这片大陆,该动图描绘了其在殖民以前的主要王国势力范围(Wiki Commons)

宗教矛盾重新擡头

从宗教来说,尽管印度宗教繁多到有“宗教博物馆”之称,以旁遮普省为据点的锡克教也因其分离倾向一度是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但印度宗教问题主要还是印度教-伊斯兰教的分野。其中,印度教源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带来的吠陀文明,该文明一大特点就是雅利安人为保持血统正宗性、防止与当地更黑更矮的土著通婚而建立起的“种姓制度”。

伊斯兰教则由西北方向而来的阿拉伯人和突厥化蒙古人带来,由于其没有种姓之分,因此吸引了大量低种姓者改宗,且因这些入侵者权力中心均在北方,穆斯林也多聚集北方。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东北部的恒河三角洲,该地区土壤肥沃又有天然良港,民众改宗一面受到早在9世纪从海路而来的阿拉伯商人的薰陶,一面又有阿拉伯人13至16世纪建立的德里苏丹国,和17至19世纪莫卧儿帝国由西向东扩张推动伊斯兰教,因此成了穆斯林的又一大本营。

不过英国殖民者从19世纪中的统治打破了原有平衡,在其拉一派(印度教)打一派(伊斯兰教)的策略下,印度教徒重新在其神圣的恒河流域做大,穆斯林则退居至西北印度河平原和东北的恒河三角洲。本就因莫卧儿帝国后期不宽容的宗教政策而结怨的两教矛盾越发突出,并在1946年加尔各答爆发教派大屠杀、三天内逾4,000人丧命时达到了血腥的高潮。后来的历史我们也都清楚——次年印巴分治,成立了以印度教徒为主体的印度,以及穆斯林为主体的巴基斯坦(包括印度河平原为主的西巴基斯坦,以及恒河三角洲区域的东巴基斯坦,后者在1971年独立成孟加拉国。)

此后,印度本土残留的穆斯林成了不足两成的绝对少数群体,只在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靠近孟加拉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比例明显更高。双方冲突仍然时而有之,超过1万人自1950年以来死于宗教冲突。糟糕的是,在印度教优先主义者莫迪2014年上任以来,宗教冲突明显擡头,尤其是其2019年推行排斥穆斯林的《公民身份法》引爆多月示威,阿萨姆邦和西孟加拉邦都是示威中心。

另外,由於穆斯林相对而言较高的生育率,目前印度穆斯林的比例正在逐渐升高,例如2011年的官方普查显示,穆斯林比例已从10年前的13.4%上升至14.2%,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预计在2060年,其比例会升至19%。彼时宗教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愈发突出。

印度穆斯林分布图,克什米尔、西孟加邦和阿萨姆邦的穆斯林比例较高。(Wiki Commons)

割裂的语言系统

印度内部矛盾除了错综复杂的宗教关系,语言的问题也十分尖锐。该国现有22种官方语言(实际语言达到300至400种,各色方言更是多如牛毛),且都有不同的字母系统,阻碍了内部人员流动和融合。正如我们此前所说,由于开伯尔山口这个致命的缺口,侵略者总是从北方而来,本地土著则移向南方,因此形成了北方持印度-雅利安语系(以印地语为主),南方保留了原始的达罗毗荼语系(例如最南方泰米尔邦纳德邦的泰米尔语和安得拉邦的泰固卢语等),两个语系可谓天差地别。

由于语言往往是群体身份认同的利器,在印度建国初期,地方纷纷要求按语言区建邦,还为此爆发过不少骚乱,因此中央政府也大体采取了这一原则,但该原则反过来也阻碍了推行通用语言的难度。目前除恒河平原上的北方七邦以印地语为主以外,其他邦大多有除印地语和英语之外的独特官方语言,这也导致了南北流动性存在阻碍,不少北方人对去语言不通的南方打工望而却步。

印度2018年才公布的2011年普查数据就指出,全国43.63%以印地语为母语的民众基本集中在北方,而最南方的泰米尔邦纳德邦,只有2.11%的民众将印地语作为自己前三种语言选择,可见南北差异之大,该邦由地方政党把持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东北大邦阿萨姆邦,在中央政府多年的移民同化策略下,也只有25.24%民众将印地语作为前三种语言选择。

印度割裂的语言系统,成了民众跨地区融合的障碍。(Wiki Commons)

而在历史上与印度次大陆并无甚交集,强行被英国殖民者划入印度的东北七邦(中方称东北六邦,因其中藏南地区存领土纠纷)就更是如此,这块土地与印度本土被孟加拉隔开,只靠一条长22公里、最窄处仅23里的西里古里走廊(被戏称为鸡脖子)相连,鉴于其地理位置紧靠中国西藏和缅甸,所持语言也受到藏缅语系的强烈影响。因此印度各地之间语言交流障碍可想而知。

事实上,印度东北的问题除了语言分野的维度,还有人种分野,由于从云南而来的傣族人在13至18世纪于该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阿姆洪王国”,因此该地存在大量亚洲蒙古人(即黄种人),与印度次大陆上的印度雅利安人种和本土达罗毗荼人种存在明显差距。尽管阿姆洪人比例早因各色移民涌入而明显稀释,但印度本土人还是对东北地区存在歧视情绪,包括故意称其为“中国佬”等。

在印度各地宗教、语言乃至人种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打本土主义招牌的地方政党在地方选举时受到青睐就也不足为奇了。目前印度29个邦中有11个邦被反对党把持,其中7个都是地方主义政党,其中最排外的莫过于执掌经济中心马哈拉施特邦的“希瓦吉之军党”(Shiv Sena),该当历史上曾对前来该邦务工的外地人进行大规模暴力驱离,主张加强其特有的马拉地语的主导作用。

在如此背景下,各邦抗疫各自为政、央地之间互相卸责推诿的情形也就让人毫不意外了。尤其是印度如今全境沦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难以上演,在不断内部攻讦声之中,印度如何才能集中力量控制疫情?可能外界只能寄希望于此次疫情能像第一波疫情一样神奇地、难以解释地自行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