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协议:与伊朗捆绑有三大风险 北京想清楚了吗?|专家有话说
中国与伊朗,前者在最近几年被美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并遭到美国集中力量围堵,后者则是长时间以来受到美国的制裁与打压。当中国与伊朗签署25年合作协议的消息传来,毫不意外地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
来自东亚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陷入困境的中东大国高调携手,将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对全球局势带来哪些影响?
《香港01》记者采访了国际问题专家、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
01: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长达25年的合作协议并不多见,此番中国与伊朗的这份协议也让外界有很多不同的评论声音。
马晓霖:在目前美国西边打压伊朗、东边围堵中国的背景下,中国与伊朗签署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引起很多人关注,也让不少人感到很意外。
因为伊朗与中东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很复杂,比如说它与以色列关系敌对,与沙特、阿联酋、巴林、苏丹等阿拉伯国家断交,甚至与阿拉伯头号大国埃及关系也不好,与另一地区强国土耳其相处得也不那么融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免担心,中国如果同伊朗捆绑这么紧,会不会进一步“得罪”美国,会不会“得罪”很多中东国家。
另外,外界也许会发问,战略动向上中国究竟想做什么?中国与美国宿敌伊朗走近是要反制和对抗美国,或者说中国厌倦了美国无休止的打压索性联合伊朗等来对付美国?
对中国而言,经济层面尤其容易让人担心,美国的“长臂管辖”和“二级制裁”会不会因中国和伊朗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而进一步伤害中国企业与资本?这方面,中国的中兴与华为公司已经吃够了美国的苦头。
中国与伊朗签订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中国未来对伊朗的总投资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平均每年160亿美元,这意味着,在美国不撤销对伊朗制裁的情况下,任何投资伊朗的中国企业都可能受到美国直接和间接制裁,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与中国涉伊朗公司的合作。我个人了解,中国很多企业还是很忌惮美国制裁的,未来如果美国切实通过“长臂管辖”对投资伊朗的中国企业进行报复,中国能不能抵住?
另外,从平衡中东地区各个国家关系的角度讲,当中国与伊朗走近,沙特、以色列等其他国家会不会出现不良反应?目前,至少以色列部分智库已经扬言应该重新在中美之间考虑选边问题了。此前,以色列政府顶住了美国巨大压力,坚持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但是,中国与伊朗形成这样的战略合作关系,显然不是以色列愿意看到的。刚才提及的其他与伊朗关系不睦的地区大国,会做何反应,我们不妨等等看。
当然,从中国的逻辑来说,中方会强调与伊朗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会对任何第三方的利益造成损害。但是,国际上的观察者与评论者,可能大多还是普遍习惯于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变化。
01:中国与伊朗签署这份协议是在中国外长王毅访问伊朗期间,其实王毅的这次行程总共包括中东6国,伊朗只是其中一站。从这样的安排来看,中国方面是不是已经对平衡与中东地区各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制定了对策?
马晓霖:当然,尽管我个人有一些担忧,但是,逻辑和常识告诉我,中国外交部肯定对各种可能与风险都做过充分评估,甚至有了应对之策,因为这份25年的合作协议是2016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伊朗时就提出来的。
经过几年酝酿,其实从去年夏天开始,伊朗媒体已开始曝光、预热甚至炒作这份协议,甚至出现了一些对这份协议的负面评价声音,部分伊朗民族主义者认为伊朗政府在出卖国家利益。
这种说法令人恼怒:这份协议到底对谁更为利好?我看,尽管是互惠互利的,但是,显然更有利于改善伊朗的战略环境及经济困境。目前没有哪个国家敢像中国这样,允诺大规模投资伊朗,而且是在25年的长时段和4,000亿美元的大额度。这无疑是为伊朗政府进行稳定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背书。
伊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一直很亢奋,舆情也非常复杂,言论自由尺度也较大,反对派也许是真反对,但是,也可能是与政府唱双簧。当然,也许他们确实担心中国投资这么多,以后会不会“控制”伊朗?然而,事实是中国承受的风险更大,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甚至冒着得罪其他中东地区友好国家和伙伴的风险,也要与伊朗坐实战略伙伴关系,落实这份全面合作协议。
01:正如你之前说的,中国冒着既“得罪”美国、又“得罪”很多中东国家的巨大风险也要同伊朗深化合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意味着,当前全球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联盟,另一个是中国、俄罗斯、伊朗(可能还要加上朝鲜)组成的联盟。
马晓霖: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划分。
在人权问题上,欧洲等西方国家与美国是一个阵营的;但是在与中国脱钩的问题上,西方不是铁板一块,欧洲肯定是反对与中国脱钩的,这从去年年底欧洲与中国签署投资协定,年初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美国亲密盟友以及同美国友好的东盟国家与中国签订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看出来了。它们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事一议”,不存在明显的阵营立场问题。
中国、俄罗斯、伊朗、古巴、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在反对美国霸凌方面肯定是立场一致的,但也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结盟与美国对着干。比如在伊核问题上,伊朗此前违反核不扩散国际共识,中国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是一致支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制裁伊朗的。在朝核问题上也是如此,联合国制裁朝鲜的多项决议,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致投了赞成票。
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某一问题的不同立场来划分所谓的阵营边界。何况即使在西方国家内部,欧洲与美国的矛盾也很大,比如伊核协议,西方内部的立场也不一致,美国非常孤立。
01:前不久中国外长王毅曾公开表态,称中国拟邀请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谈判代表来北京商谈以巴问题,包括这次中国和伊朗签署长达25年的合作协议,是否说明中国在中东事务上已经开始介入得更深?
马晓霖:这一点确实体现得很明显,王毅外长这次大面积访问中东国家,包括你提到的主动做局请以巴双方来北京举行和平谈判,这在以往的中国外交中是很少见的,应该说,中国在中东地区显示出罕见而强烈的主动出击势头。
这可以理解为中国在用中东问题撬动中美关系。美国现在处于战略收缩状态,尽管拜登(Joe Biden)政府也想重返美国曾经退出的各种“朋友圈”,重返多边机制,甚至想重返世界舞台中心并继续领导世界,但是美国当前的实力与意愿之间是存在落差的。这给中国的外交积极进取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且中东国家普遍希望中国多做贡献,多承担大国责任。
当然,中国在外交上依然本着独立外交和不结盟等原则。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埃及、伊朗等中东三国的时候就说过,中国在中东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填补其他大国留下的空白、不扶持代理人。今天中国也同样坚持这“三不”原则。
同时,中国现在毕竟实力已经比较强了,尤其是最近习近平主席以及中国领导层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平视外交”的新特点,即中国与美国等其他大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过于在意美国的感受和态度。
比如,中国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缺乏与伊朗的高层互访,只接受伊朗领导人来访,这就是比较顾忌美国的感受,比较珍惜对美外交。
如今,这个立场显然出现了微调。至于中国将来是不是还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出于战略需要采取“俯视外交”乃至“蔑视外交”,走着看吧。
总之,中国现在摆出明显的“不怕美国”的姿态,拒绝美国所谓的“基于实力”的霸权外交,直接告诉美国“我们不吃这一套”。何况事实上,即便中国对美国一让再让,美国依然会对中国得寸进尺,想尽一切办法与中国过不去。
我觉得,从中国最近的外交举动来看,(中国方面)确实很生气,很愤怒,因而采取更强势的手段来反制美国的打压。
01:前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一书中,提及了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结成“反霸联盟”的可能性,但他也强调,这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很小,只有在美国“十分短视的”同时对中国和伊朗采取敌对政策时,中俄伊三个国家“结合在一起的联盟才能搞的起来”。然而这种情形在今天的现实中似乎确实发生了。
马晓霖:其实不仅是布热津斯基,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也曾有类似预言,而且也有很多人说今天已经得到印证。
我觉得世界格局的发展还需要时间继续观察,不能因为最近中国与伊朗关系走近,就说明布热津斯基或亨廷顿的观点乃至预测就一定成立。国家间的关系很复杂,相互间的利益纠葛也很繁杂,并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全部概括,现在毕竟不是冷战时期。
今天中国与俄罗斯、伊朗更多是“结伴不结盟”关系,或者叫“不盟而盟”,即虽然没有法律形式上的联盟关系,但事实上,几个国家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