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瑞士会谈|贸易战正朝着中国最终赢得的方向发展
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已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他10日在日内瓦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举行会谈。外交部强调“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的,中方坚决反对美国滥施关税这一立场没有任何变化”。商务部还特别表示:近期,美方高层不断就调整关税措施放风,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中方传递讯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与中方谈起来。中方对美方讯息进行了认真评估。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
随后的重磅新闻,是5月7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一行一局一会”的主要负责人齐齐亮相,复刻去年“9·24”政策官宣的豪华阵容。发布会也足够重磅,一口气抛出十多条增量政策,除了市场期待已久的降准降息,还有降低公积金利率、发放再贷款、类平准基金等等。金融、股市、楼市、消费、科技热点领域,统统覆盖。
几个小时后,新华社发布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专机出访俄罗斯,并将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的新闻。此次是专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5月7日至10日三天一个国家的行程,是一个不短的访问安排。
而就在头一天,印巴爆发激烈交火,装备了中制武器的巴铁大显身手,宣布一举击落印度6架战机。这一下印军把印度、法国、俄罗斯的脸都给丢尽了(更多内容见:《一战羞辱三个大国,印军把印度、法国、俄罗斯的脸都丢尽了》)
大事密集发生,令人目不暇接,显示形势来到一个极为特殊的时刻。为什么中央突然一手释放会谈消息,另一手官宣重大利好,背后有着怎样的深远谋划?习近平此时高调访问俄罗斯,而意外的印巴冲突中中国军火一战封神,在当下这个敏感的关税战档口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打赢贸易战的根本还是稳住“大后方”
贸易战,贸易战,实际上熬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对于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中央显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这次已经是第二次金融超豪华阵容的国新发布会,一口气甩出十多个增量政策,除了市场期待已久的降准降息,还有降低公积金利率、发放再贷款、类平准基金等等。金融、股市、楼市、消费、科技热点领域,统统覆盖。又是一套一揽子金融政策的组合拳。其实在发布会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来,官方的定位是“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政策工具箱还有子弹,但不可能一次性就打完。
发布会政策力度确实整体略超预期,但主基调以稳为主。这对于支持关税战谈判进程实际上是有好处的,毕竟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就会结束,必须留有余地,保持持续发力的空间。
事实上,中央政策的脉络非常清晰,一路都有迹可循:
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时隔14年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央行分别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择机降准降息”;不久前的4月政治局会议通稿里,“择机降准降息”变为了“适时降准降息”;这一措辞的调整,意味着眼下就是降准降息的时机,但还需要等待其它增量政策一起落地。
而今次潘功胜行长对于“适度宽松”的解释,也同样意味深长:一是流动性充裕,社会融资条件比较宽松;二是政策实施需要相机抉择,需要综合评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三是货币政策取向是一种对货币政策状态的描述。
在4月政治局会议上,还首次提出了“统筹国内经济与国际经贸斗争”这一重要论述。此次三大部门的利好举措,可能更多地是出于“稳预期”的考量,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关税博弈是一个漫长征途。在重要关头,“大后方”一定要稳住,不能乱。这才是一个根本。
贸易谈判只是一个开始 仍是持久战
从贸易战开始,北京的态度从来都坚决: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打开。如今中美几轮“对等关税”下来,中美双方终于开始着手会谈。这是表示贸易战是要降温了吗?
答案要分两面看。一方面,实际上中美双方在执行层面都有一些“小动作”。 像美国这边,沃尔玛等美国零售巨头在暂停订单数周后,突然要求中国供应商恢复发货,并且愿意承担关税成本。确实,本质上是双方都希望有所缓冲,毕竟冲击太大了。如今中美释放贸易谈判信号,是一个开始的信号,关税战的“熬鹰”模式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步入相对务实的阶段。
但另一方面,答案也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打一场持久战的基本逻辑没有改变。从官方表态上看,双方其实都降低了调门。尤其是特朗普,从一再暗示要降低对华关税,再到谎称“中方打来了电话”,可以说戏太多。但中方对此反应,相当稳健。按照外交部发言人的说法:“美方近期不断表示,希望同中方进行谈判。
这次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的,中方坚决反对美国滥施关税这一立场没有任何变化。中方对对话持开放态度,但任何对话都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任何形式的施压、胁迫,对中国都是行不通的”。这既表达了谈判的意愿,也带有明显的提前警告意味:我们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原则立场去达成任何协议,如果对方继续搞胁迫讹诈,那就奉陪到底。
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关税战谈判经验来看,双方在第一轮正式谈判中很可能是分歧多于共识,很难期待迅速达成实质性的成果。就算最终能够达成协议,过程必然是艰难的,可能还会有曲折反复。美国财长贝森特有一个公开的说法,“最终达成协议可能要2-3年”。
这位关税战的美方实际“操盘手”,提出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需要“再平衡”,还“好心”地表示“以前中国出口和生产太多了,现在应该转向国内消费”。这种“自己生病喂别人吃药”的心态,意味着美国的打压遏制,不可能突然转变。对此,中方也早有认知。反复强调,关税战是新时代的“上甘岭战役”,一定要做好边打边谈的准备。
印巴交火“神助攻”的奇效
而就在这个特殊窗口,印巴交火“乱入”,戏剧性极强,起因相当意外,结果更是相当意外。在印巴克什米尔上空发生的一幕,颠覆了很多人对大国军事技术能力的认知。
一番冲突之后,巴基斯坦军方居然宣布,击落了6架印度军机!巴军方声称,被击落的6架印度战机包括3架法制“阵风”战机、1架苏-30战机和1架米格-29战机,以及1架“苍鹭”无人机。对此,印度官方没有公开回应,但而后不同国家的各路媒体报导都证实了这个消息。
“阵风”战机可是法国代表性的军售装备,苏-30、米格-29也是俄罗斯比较先进的外售作战飞机,而巴铁装备的则是中国制造防空系统,拥有中式的歼10和枭龙战机。另外,巴基斯坦不久前已正式列装中国产红旗-9P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它的最大射程达到260公里,一个红旗-9P导弹营包含8辆四联装发射车,可覆盖半径125公里的防空区域。
在中美官宣开始关税战会谈的同一天,中式军事装备与西方先进武器突然“隔空交手”,这个巧合不由令人浮想联翩。这无疑将让全世界重新打量中方军事实力,对于接下来的会谈,不无裨益。
无独有偶,欧盟明确了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这一措施的出台时机是相当敏感,也就是在中美重启贸易谈判的前夜。。前一日中方才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Antonio Costa)、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
欧洲领导人强调:欧盟和中国建立起广泛联系,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愿同中国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维护多边主义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与欧盟是美国之外的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如果此时与美国进行关税报复,相信美国会更加承受不起。(更多内容见:《中美贸易谈判前的三件事足以令特朗普挠头》)
这些事件零零总总的发生,或许有些偶然,也或许就是必然。接下来会怎么走?最大的确定性,显然来自中国。在国新发布会上,强调“对各行业可能遭遇的冲击影响,高度重视、严阵以待”。所以中央必然会不断出政策拖底巩固,因为这是关系到中国家庭资产的“压舱石”,不能撼动。
中美走向谈判桌,意味着不确定性在下降,尽管谈判过程一定会有艰难曲折,但依然可以秉持不悲不喜但相对乐观的态度。在这个巨变时代,还是那句话: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