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最昂贵的DSE经济科模拟卷 特朗普竟拿不到1分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4月2日至今,美国不断加码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加上早前因“芬太尼问题”提出的20%,已对中国部分商品征总税率推至最高245%。此前,中国同步反击,将对美国商品征收的税率由84%升高至125%,后又表示将不再理会美国的“关税数字游戏”。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面临的关税已飙升部分产品征收至245%,一切最终变成了国家之间的对抗,而非经济科的理性理论,上演的是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表演。

4月30日,是香港中学文凭试(DSE)经济科的考试日。对同学来说,这场现实的经济冲突,比任何一份模拟试题都更加生动直接。从供需图、课税模型、净损失,再到边际成本(MC)与收益的平衡判断,几乎每个DSE经济课本的概念都有对应。然而,当课本告诉我们“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应该停下,但是现实却不断推高牌面。学生们恐怕会困惑但也更清楚:这场关税战早已超越经济课本能够解释的界线。

狮子会中学5月3日复课,亦为DSE经济科考场,中学采取分流措施分流考生及学生。(梁鹏威摄)

美国对中国关税加至245%,然之后呢?

我们的经济课本也有教过,政府征收关税是保护本地产业、调整贸易逆差、增加政府收入。那么在理论上,加税就会让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需求减少,本地供应上升,贸易依赖下降。随之带来社会总福利的减少和资源错配,出现“净损失”(效率损失,Deadweight Loss),这是每一位DSE经济科考生都会背的基本概念。

大家都得不到好处:消费者花多了钱、部分人直接放弃消费,供应效率变低、国内生产成本则增加。在这时,理性决策者可能会在“边际收益(MB)=边际成本(MC)”时便停止继续加税。然而当加征税率从20%、34%、84%,飙升至125%,甚至白宫公告部分物品征收最高245%的关税时,经济理论意义在今天的中美关税战中变的苍白无力。课本会教我们计算消费者、生产者盈余,但在这场关税战中,数字变成了象征的符号,谁让步谁就会输。

就如以下这条DSE经济科的样本试题,我们再出一条:“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245%关税,请用供需图解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同学们画出一个税后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的图像、标示出缩小的交易量和中央那块令人痛心的DWL三角形,大家可能真的会问一句:“咁样加到245%,画图仲有咩用?”而他们比决策者更清楚:那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后会由谁来买单。

DSE经济科样本试题(来源:树人经济学友仔)

历史幽灵正让美国再次沦为笑话

正如中国回应美国:“美国继续加征高关税,已没有经济意义,而且还将沦为世界经济史上的笑话”。但其实这次不是美国第一次走错沦为“笑话”。

1930年,美国通过《Smoot-Hawley Tariff Act》(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由赫伯特·胡佛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将20000多种的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当时的关税措施,结果不仅没有拯救美国本地产业,反而引发全球报复式关税措施,致大萧条时期美国进出口减少67%,将原本已十分低迷的经济再次拉入漩涡。历史学者与经济学者们亦都早有共识,这是一场决策者的政策短视和经济民族主义一同导致的“集体自残”。

经过百年之后,人类有了完善的经济理论、模型、图表,但历史的幽灵在这场关税战中又再次现身,唯一不同的是当年平均关税为59%,而今天已突破245%。尤其当年的全球贸易还是以工业品为主,今日的供应链则复杂得多。

譬如一台iPhone可能跨境六次,零件来自5个以上国家,任何加税都可能造成连锁价格震荡。关税影响不再只是宏观概念,而是进入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像是考卷上画供需图中的DWL(净损失、效率损失、Deadweight Loss),这次Loss将会落在积压的库存、生意人,与每个普通人身上。

2021年11月1日,美国麻州波士顿唐人街附近的灯柱上飘扬中国和美国国旗。(Reuters)

特朗普的政治焦虑带来经济暴走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教授刘宁荣在一次公开的论坛中指出,这场关税战之所以不断升温,是因为美国正同时面对“制造业空心化、债务失控、贸易赤字恶化”的三重极限压力。这令美国政府难以在其国内推行改革,只能将矛头指向中国这个“外部敌人”。用“关税”作为向选民展示“我够硬”的政治语言,完全背离经济科中的“有效市场干预”轨迹。

然而试图用天文数字的关税解决一切问题的特朗普(川普,Donald Trump),真的能为美国民众带来得益吗?根据非营利研究机构税务基金会(Tax Foundation)估算,美国新一轮关税未来10年将让国民损失3.1万亿美元。单在2025年,每个家庭平均要多付2100美元。部分民众已开始涌入超市抢购日用品、囤积货物,担心物价进一步飙升。有美国华商表示,一瓶中国产的洗发水价格涨了12美元。

以出口为主的美国大豆,也正在失去中国大市场。近期,中国进口商大举向巴西采购240万吨大豆,相当于中国每月所需大豆压榨量的三分之一。若美国将关税战持续下去,到2027年将造成大量美国农民破产

2024年5月15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图为当地农民用农具收获大豆。(Reuters)

美国《新闻周刊》4月10日报导亦指出,自4月2日特朗普宣布“解放日关税”以来,有四项新调查都显示他的支持率下降。报导称,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最新民调于4月3日至7日进行,结果显示特朗普在1,407名登记选民中的支持率为41%,有53%的人不认可他履行总统职责的方式。选民的不满,正是来自经济压力与物价上升的现实。

坐拥农产品市场 中国无惧与美国拗手瓜?大豆或成关键|新闻背后

“苟利国家生死以”中国有底气不再奉陪

此前,中国同步反击将对美国货品的关税增加至125%,中国非常清楚,这场数字游戏早已没有经济意义,回击只是一场“势必要回应”的政治仪式,因为不回应,就等于示弱。而中国反制美国,与其说是让对方改变态度,不如说是在用反击来稳定内部的姿态与动员。就如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正正说明中国不轻易退让的逻辑。

而一系列数据也表明,中国有底气对美国说出“不再奉陪”,中国的天也塌不下来。有分析指,中国对美出口占总体出口比总重仅约15%,对美出口如今仅占中国GDP的3%。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大部分已转向东南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2025年首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亦创历史新高,达5.26万亿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提升至51.1%;与东盟贸易额达1.71万亿元,增长7.1%,是中国最大对贸易伙伴。

新兴经济体占中国出口比例提升。(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在这场关税战中,中国可以将贸易转向东盟、欧盟,以对冲美国单边主义。那么对于美国来说,当关税来到245%,还有可回旋余地吗?4月11日,特朗普政府悄悄修改了税则,豁免了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进口税率,但未说明来源国,也没有公布具体名单。BBC评论认为,这是“贸易战中的重大退让”,或许当iPhone也要征税时,特朗普就得暂时收手了。

我们中四开始选修的经济科,就教会大家供需模型、净损失、边际分析;学会政府政策应该在合理边界内运作,避免过度干预、扭曲市场。这些在书本也许时抽象的知识,但现在则是能够用来解释现实的工具。也许这场飙破200%的天文数字关税战的答案早已写在课本里,当“净损失DWL”覆盖整个棋盘时没有人能赢。而正在准备DSE的同学们,都比那位高呼“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特朗普总统更懂什么叫成本、什么叫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