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西藏今日新疆:拜登缘何重推“价值观外交”?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上台后,西方舆论场针对中国新疆议题的关注度显著增加。除了美国民主党政府延续右翼势力认定的新疆存在“种族灭绝”的指控外,加拿大和英国政府及政客也开始集中发力,推出涉及新疆议题的提案或动议,并藉新疆人权问题营造抵制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舆论氛围。
针对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政客针对新疆议题的关切,中国政府近日再次做出反击。2月2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高级别会议时强调:新疆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新疆地区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种族灭绝”、“强迫劳动”和“宗教压迫”。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源于无知和偏见,纯属恶意的政治炒作,与事实完全相反。
今年新疆议题成为美欧舆论的焦点,西方记者也曾拍摄新疆“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王毅还提到,中国政府欢迎联合国人权高专访问新疆。2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再次强调了王毅在这次联合国人权会议上发表的立场,并批评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充满偏见的报道。沈文斌还提到,加拿大一些政客公然将体育运动政治化,完全违背了奥林匹克宪章精神、损害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和各国运动员的利益。
现在,美国引领西方国家如此集中就新疆议题发声,和拜登上台后重启的“民主价值观外交”是分不开的,背后反映了西方国家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其所产生对中国政策的观感,实质上也是前右翼政府执政后期对华意识形态斗争的延续。这种延续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定新疆存在“种族灭绝”,二是拒绝将“东伊运”(即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拉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
就“东伊运”而言,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8月曾向驻北约美军下达指令予以打击。当时也适逢美国推出新的国安战略和中东战略。但到了特朗普执政后期,出于未来选举利益需要,右翼势力升级打中国牌。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宣布撤销了“东伊运”的恐怖组织定性。截止目前,美国新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尚未调整这一定性。
在这一方面,布林肯态度谨慎。为了展现对华强硬,他上任后没有急于接洽中国官员,而且还沿用了蓬佩奥对新疆存在“种族灭绝”的定性。拜登提名的内阁或内阁级别官员当中,凡是质疑这一定性的人都会遭到右翼议员的诘问。他们的立场一旦稍有调整或后撤,都会被认为对中国示弱,提名就有可能通不过。
这就是美国国内政治现状。虽然两党党争激烈,在很多内政外交议题上分歧明显,但在对华政策方面,两党却存在共识。除了藉新疆议题对拜登政府施压外,国会两党还计划围绕中国在美限制言论自由、对外科技扩张等议题推出法案。接下来四年,国会两党将在意识形态层面加大对拜登政府对华博弈的施压。而新疆议题将是一个主要锚点。
拜登内政负担很重,为了缓解内部压力,他也不得不在外交上做出一些牺牲或让步。但是,美国藉新疆议题助力打造所谓的民主联盟,终究不符合美国工薪阶层利益优先的外交路线。从人权和民主价值观入手施压中国,对美国来说最为廉价,不会让美国受到像贸易战、科技战那样的内部损失,但它和美国劳工的利益并无直接联系。
而且,美国等西方国家藉新疆议题制衡中国的策略很难奏效。从最近拜登对欧外交来看,美欧双方在发展方向上的裂痕比奥巴马(Barack Obama)施政后期时的分歧还要大。
从西方的视角看,今日的新疆就如同昨日的西藏。小布什(George W. Bush)执政后期到奥巴马执政初期,西方聚焦西藏议题,但最终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而如今,从特朗普执政后期到拜登上台,西方又聚焦新疆议题。这个新焦点未来会如何发展下去,过去的历史大概已告诉了我们答案。
历史证明,这种在人权和民主等务虚层面加大对华施压,只会突显美国应对中国持续崛起挑战时策略上的乏善可陈。这一点从奥巴马执政时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推行的“价值观外交”就已得到验证。拜登政府继续重启所谓的“价值观外交”,说明他的团队仍在摸索。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种意识形态层面的斗争,最终都会让路给两国在彼此实际利益层面的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