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佩奥打破政策“模糊”状态 台湾误判风险激增
当前美国右翼在丢掉权力后,为了在将来争夺更多国内权力,而升级对华意识形态对抗,美国右翼推动的对台解禁,本身对美国外交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美国对台战略越清晰,台湾面临的压力越大,决策风险也越高。
在美国国会山1月6日暴动当天,蓬佩奥在一份针对香港警方逮捕多名民主派人士的声明中,附带提到了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克拉夫特(Kelly Craft)访问台湾的消息。1月9日,蓬佩奥又发布声明,宣布美国国务院先前发布的所有关于台湾的联系准则,行政机构都可视之无效和作废。
台湾对蓬佩奥声明持欢迎态度。但是,蔡英文政府将这种访问或外交上更大力度的开禁视为美国对台湾参加国际事务的大力支持,完全是台湾一厢情愿的想法。美国右翼势力擡高台湾,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对抗中国的需要,而非真正为台湾利益考虑。
在特朗普(Donald Trump)总统任期即将终结和国会民主党人考虑再次启动弹劾之际,白宫基本上处于空转状态。加上五角大楼领导层空缺,内阁话语单一,国安会对蓬佩奥言行缺乏制衡,促使蓬佩奥出于个人利益考虑毫无顾忌地改变外交传统与原则,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
而且,从他的声明逻辑也可以看出,蓬佩奥根本不在乎台湾问题和香港议题之间的差别,而是将它们进行意识形态化的包装,置于“中共”的对立面。蓬佩奥此举一方面可以为拜登(Joe Biden)新政府制造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强化自己意识形态抗华的政治色彩。
当然,蓬佩奥在离任之际对台解禁,一部分归因于台湾游说,但大部分还是美国右翼将自身意志与需求强加于台湾。蔡英文政府对美方的示好有过期许,但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喜出望外的同时,也难免滋生焦虑。尤其是蓬佩奥1月6日声明中最后一句“台湾展示了一个自由的中国能够取得的成就”(Taiwan shows what a free China could achieve.)更能体现这一点。
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蓬佩奥根本不了解现在的台湾政府。蔡英文政府“去中国化”,一再强调台湾身份认同或本土意识,以此为台湾“正名”。更多的中国标签反而会让蔡英文政府不舒服。对于蓬佩奥的对台解禁,蔡英文政府好于面子,不得不高调迎合。
但台湾想要提升国际地位,绝对不能靠迎合美国的面子功夫,关键突破点仍在两岸关系。
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能够融入国际社会,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稳住了两岸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度提升对美关系。现如今,蔡英文政府紧随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右翼步伐,拒绝承认过去两岸共识,误以为美台关系强化就会迎来台湾国际地位提升。殊不知,现在已经不是美国在国际社会发号施令的时代了。即便是自由派执政的美国政府,也会优先考虑两岸关系及台海的稳定。
拜登执政后,美台互访预计不会少。保守派也会借国会在特朗普执政期间通过的涉台法案,迫使民主党新政府支持台湾。针对蓬佩奥接触美台交流限制,拜登团队回应时强调了两岸双方和平解决问题,同时提到会落实《与台湾关系法》(TRA)和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这一表态说明,拜登新政府注重回归传统,重视两岸关系的稳定,反对美国过度政治干预。
即便是1月13日至15日访台的克拉夫特,她在一份声明中也强调了美国的“一中政策”,即TRA、三个美中联合公报以及美国对台六项承诺。这再次体现了美国两党对台政策的统一性,这也意味着美国对台决策的战略“模糊性”(ambiguity)仍会持续。
模糊性存在于美国对台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战略层面,让美国在和中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蓬佩奥打破传统,解除对台外交限制,等于挑战两党共识,打破这种模糊性,这反而无法让美国游刃有余地开展对华博弈。即便美国友台派支持美国对台政策“清晰化”,但在证明新战略奏效前,对台战略的“模糊性”仍是美国最优选择。
预计拜登民主党政府会做出一些调整。即便不调整,新政府在外交实践中,也会把握好分寸,优先考虑美国利益和中美双边关系大局。这是台湾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如果打破这一模糊性,美国就有可能踩红线,届时中美在台海对抗的风险就会加大。而在中美大国对抗或博弈中,台湾不会有任何话语权,这对台湾更危险。而面对美国出于对抗中国需要对台的示好和拉拢,台湾一时间可能“承受不起”,难免陷入前所未有的决策困境,误判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如果能够认清蓬佩奥等美国右翼政客的真实目的以及台湾在中美大国博弈中的真实地位,台湾就不会轻易将自己置于险境,误判风险也会大幅降低。然后,台湾才有机会继续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地缘政治博弈中平衡好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