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惩罚额度已超越1%
11月30日,比起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与中国外交官因澳军暴行而起的口水仗,该国各界更关心其出口中国商品的遭遇。
11月上旬时,澳大利亚龙虾入华遇阻后仍能通关,其葡萄酒在11月28日则遭遇倾销裁定。
在历经四个多月的调查后,中国商务部于11月28日最终认定澳大利亚葡萄酒在华存在倾销问题。中方将加收相关公司的保证金,对参与调查的24家公司分别设置最低107.1%,最高169.3%不等的保证金征收比率,并对未参与调查的其他公司均实施212.1%的保证金征收比率。
保证金为一种担保形式,公司向海关提交保证金后,便可以先行通关货物,后续再补缴税款。而中国海关保证金的计算方式为:保证金金额=(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保证金征收比率)×(1+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
中国商务部曾在2020年5月曾宣布对澳大利亚大麦征收合计80.5%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外界可以对照澳大利亚出口中国商品统计表,发现此番中国对澳大利亚采取措施的商品除排名第20位,占比0.4%的大麦外,亦包含排名12位,占比0.76%的葡萄酒。
至此,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惩罚额度已超过贸易总额的1%。这一信号对堪培拉是危险的。
澳大利亚输华产品遭遇打击的额度在不断增加,点击看解说
对分析人士来说,中国以往对澳大利亚的行动似有规律可循。有观察家相信,北京在动用经济武器之余,并不想妨碍两国经济整体交流的活动空间。
此前的局面也验证了猜测: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武器大多选择单独施用在贸易总额占比小于1%的物资上。占比超过1%的大类,往往能正常交易。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2017年至2019年间的统计数据显示,精炼铜及合金、锌矿、药品、其他矿产品、羊肉、葡萄酒、棉花、麦乳精、原油及沥青提取物(如天然气)、薪柴、甲壳动物(即龙虾)、原木、大麦这13大类的占比均在1%以下。因此,它们往往成为两国瞠目相见时,北京宣布“检出防疫问题”的重灾区。
中国能源产业对澳大利亚煤炭的兴趣似乎正在下降
中国海关、检疫部门对澳大利亚产品的态度也并非完全苛责。譬如在5月遇阻的澳大利亚牛肉是澳方三家集团归属的四家肉类加工厂出品的牛肉牵涉“检疫问题”,而非全部输华牛肉遇阻。同理,在11月上旬时,澳大利亚输华遇阻的木材也只是限于昆士兰州一地,至于11月上旬时遇阻的龙虾,也已在此后展开了检验检疫过程。这意味着直到2020年11月下旬前,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打击范围仍不超过1%。
但是,从澳大利亚牛肉遇阻开始,外界也逐渐发现一些端倪。譬如5月时澳大利亚被取消输华资格的四家工厂2019年共计对华出口牛肉6.26万吨,占2019年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牛肉总量的21.6%。
由于JBS澳大利亚公司等肉类巨头此后因工人感染新冠等原因,被迫关闭工厂,降低输华产能,澳大利亚难以填补每年对华出口17万吨牛肉的配额,这一空缺可以被巴西等国产品填补。它意味着中方已在中澳贸易总额排名第五,占比1.54%的牛肉上采取了实际措施,至少占澳大利亚输华贸易额的0.33%或已蒸发。这较之以往限于1%品类的行动就显出了差异。
当然,澳大利亚牛肉产能等问题与2020年的新冠疫情存在关联,加之中方在冷链食品上的安全需求也无可厚非,因此,澳大利亚牛肉背后的细节容易被外界忽略。
事实上,除去牛肉、葡萄酒之外,澳大利亚似乎还可以留意另一点,即煤炭交易。当澳方称约有至少53艘澳方运煤船通关受阻时,中国驻印度尼亚使馆也在11月27日宣布,中方煤炭进口企业已与印尼煤炭出口企业签约,预备采购2,872万吨印尼煤炭,案值14.67亿美元,这一数额相当于澳大利亚2019年输华煤炭总额(96.21亿美元)的15%,亦相当于2019年度澳大利亚输华贸易总额的1.4%。
于是,当类似的问题又出现在葡萄酒上,澳大利亚的被打击范围也逐渐超越中澳两国贸易总额的1%时,种种细节就在提醒观察家,北京似乎要采取一种利用相关经贸关系打击相关国家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