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频频 中澳之间近来究竟在发生什么事?
11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Twitter发布的一则推文再度于中澳舆论激起波澜。
根据澳大利亚11月19日的军事调查报告显示,该国特种部队于阿富汗滥杀39名当地囚犯、农夫和其他平民,且编造谎言掩饰事件。事件激起全球谴责,澳大利亚军方则于11月27日表示开除13名特种部队士兵。
就此事,赵立坚今晨在Twitter发文,谴责澳军屠戮阿富汗平民,并配上了一张澳大利亚士兵持刀威胁儿童的照片,图片另配文“别害怕,我们来此为你带来和平”。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就此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批评赵立坚该推文的配图“冒犯了所有澳大利亚人”,并要求中国政府就此事道歉。
事实上,此事只是中澳关系近来处于低谷状态的另一个写照。
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中澳关系下滑的速度恐怕比举世关注的中美关系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澳大利亚在国内及国际频频就香港、新疆、台湾、中澳关系等问题发起对中国的指责,中国也对澳大利亚商品相继发起限制性措施。
当双方各执一词,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也使得坎培拉面临相当被动的处境——而也正是北京的诉求所在:澳大利亚需要调整现在自身政治策略与经济策略错位的情况。
澳大利亚对华出口轮番临难
几个月来,澳大利亚对华出口一再面临波折。5月,澳大利亚大麦因“倾销和政府补贴”而被中国宣布征收合计80.5%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此后几天,澳大利亚四家屠宰场的牛肉又因“检疫问题”被中国暂停进口;11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木材因“检出天牛、吉丁等活体检疫性林木害虫”而被停止放行;11月27日澳大利亚红酒又因倾销而被中国给予警吿性质的处罚。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2017年至2019年间的统计数据,澳大利亚近年来输华的前20种物资为铁矿、煤、金、羊毛、牛肉、铜矿、铝矿、精炼铜及合金、锌矿、药品、其他矿产品、羊肉、葡萄酒、棉花、麦乳精、原油及沥青提取物(如天然气)、薪柴、甲壳动物(即龙虾)、原木、大麦,总规模为823.27亿美元,占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逾八成,更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额逾三分之一。
近月以来,以上数类物资的对华出口轮番遭遇问题,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导致在华利益受损(点击图集查看):
中国的清单 莫里森的转圜
就在澳方近来一再指责中国刻意刁难之时,据报中国驻坎培拉大使馆于11月18日向澳大利亚多家媒体提交了一份“14项对澳不满清单”,具体为:
・阻止10起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基础建设与农业的投资案;
・于2018年禁止华为参与澳大利亚5G网络建设;
・被视为针对中国的、缺乏证据的、外部干预性质的立法;
・将正常中澳交流政治化、污名化,取消中国学者澳大利亚签证;
・呼吁对新冠病毒起源进行独立调查,配合美方对华攻势;
・持续针对中国的香港丶台湾与新疆内政指手画脚(incessant wanton interference),在国际论坛带头攻击("spearheading a crusade")中国;
・第一个在联合国就南海发表声明的域外国家;
・跟随美国的对华舆论攻势,散布源于美国的、关于中国疫情管控的误导性信息;
・通过立法方式攻击维多利亚州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合作;
・资助反中智库发表不实报告,为了操控公众对华印象,从而散播围绕新疆和“中国渗透”的谎言;
・没有任何理由及解释的情况下,于凌晨时段对中国驻澳记者进行突袭式调查;
・无证据情况下指控中国发起网络攻击;
・议员谴责中共,种族歧视华人和亚裔;
・媒体持续发布不友善或对立性报道,恶化中澳双边关系。
很明显,中国并不避讳澳方“中国将贸易作为政治武器”的指责,从中方角度出发,澳方政府及媒体近来的一系列取态令两国关系恶化,两国贸易关系出现问题也就是必然后果。
对此,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19日的回应颇为值得玩味。他一方面称“澳大利亚永远会是澳大利亚”,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和价值观作出决定,另一方面也称“很高兴与中方就14项投诉进行讨论”。11月23日,他在参加一个面向伦敦听众的网上论坛时,也主动表示期待与中国“愉快共存”,并强调澳大利亚不想被迫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
澳大利亚对华出口规模是随后8大出口目的地之和,所以中澳贸易受损不仅影响到澳大利亚企业、就业、民生,更对执政者带来直观的国内政治压力。近来莫里森政府无论是11月参与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签署,还是围绕亚太合作及中澳关系的积极表态,都是为了重置两国关系。
不过,在澳大利亚要面对的政经现实挑战中,中国并不是那个唯一,甚至并不是那个最难相处的对象。
中澳关系断崖式下滑,莫里森与特朗普会晤频繁(点击图集查看):
澳大利亚自己的路
11月25日,美国驻澳大使卡尔瓦豪斯(Arthur Culvahouse)针对中国该14项清单颇为调侃地表示“这是个蛮有趣的清单”,“美国从不会做出这样的干涉”,该份清单说明莫里森政府“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同日,美国国务院经济发展与能源内环境次国务卿克拉奇(Keith Krach)也表示,“澳大利亚早期对华为的立场引领了美国的政策”,称澳大利亚是“为了捍卫民主价值而走在谴责中国的最前面”的民主先锋。
对于这类夸赞,《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FR)的一篇主笔文章恐怕点出了坎培拉的心态:“美国持续为莫里森对华政策增添难度。文章表示,在澳大利亚试图在对华问题上证明自己的独立,在中美之间试图保持中立时,美国却一再试图将澳大利亚与自己绑定,持续为莫里森政府增添难度。
一面是在文化军事政治等多方面有着密切关系的盟友美国,一面是与自己有诸多分歧却又是自己经济命脉所系,并将主导西太平洋未来走势的中国,如何间于中美,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挑战。而随着拜登(Joe Biden)即将上任,华盛顿给坎培拉的“站队压力”将少很多,带来一个调整中澳双边关系的窗口。不过“愉快共存”能否实现,还取决于被动的澳方能否根据自己面临的地缘政经现实,找准出口。
上文刊载于第24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30日)《夹在中美之间 莫里森如何重置中澳关系》。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封面报道】《施政报告》有心无力 339位“AO党”该担何责?
独家专访“金融沙皇”任志刚: 货币创造功能不应落在商业机构中
专访港大新晋经济学教授邓希炜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