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冲突】印度网络反华声浪滔天 莫迪应对民意游刃有余

撰文: 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6月18日,中印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河口地带的激烈冲突正在印度国内引激烈回响。到18日,印方虽仍确认20人死,百余人伤,但也有情报显示,印军也捞起了若干落入什约克河(Shoyk River,乌尔都语意为死亡)的失踪人士。

面对着不断增加的死伤人数,印度民众正在不得不被动接受一个现实,印军已遭遇了进入21世纪后的最大一次挫败。

对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为首的新德里高层们来说,人民党当局虽然仍掌握大局。但此役的失利已在印度全境掀起一场短促的民族主义热潮。不用莫迪及其人民党鼓动,人民党麾下的“国民志愿服务团”(RSS)就先组织了多起“反华示威”。

虽然这一系列活动很快就被印度军警扑灭了,不过,现象已经提醒莫迪,新德里必须及时拿出些姿态来:他麾下的百万之众已经在莫迪当局建政的几年来,依靠社交媒体宣传等基础手段,在印度全境依靠印度风格的爱国主义宣传热潮,引发了来一种近乎于“印度教沙文主义”的隐患。

对此,莫迪虽然胸有成竹,但他必须要在当下说些什么,否则在2018年大选期间跟着他高呼“Jai Hind”(印度万岁)的普通印度人虽不会怀疑总理的爱国热忱。但人民党的对头,国大党前党首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 )和北方邦总书记普里扬卡·甘地(Priyanka Gandhi )两兄妹等人会提醒外界。

在6月18日,莫迪终于对印度全境就此发表了第一次讲话。在讲话之初,他先默哀了两分钟,并称15日晚上的死伤印军皆悉“Bharat Mata”(印度母亲,为印度教特征的印度国家形象)的“好儿子”。他不仅强调印军的死伤“不会白费”,亦强调“印度的完整和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并以“受到挑衅时,印度将给出适当的答复”等语作结。

莫迪的这一表态是中规中矩的,这种回复很容易让印度民众联想到莫迪当局对巴基斯坦展开回击前的类似发言。当然,中国终究不是巴基斯坦,印度对巴基斯坦的特种袭击和空袭显然难以应用在中国身上。这意味着莫迪可能难以在政治、外交或军事上要采取其他的手段,对此,他又在6月19日召集全国各大党团,要求他们顾全大局。

印度政治豪门国大党虽然一蹶不振,但甘地家族仍是莫迪的大敌,图中三人分别为党首索尼娅・甘地(左)、前党首拉胡尔・甘地(中)和北方邦总书记普里扬卡・甘地。这母子三人仍在收拢部属,与莫迪一战。(美联社)

遗憾的是,莫迪和他麾下党团掀起的民族主义波浪还是多少泼溅到了他身上。

在《印度时报》网站,就有读者指出,莫迪在当前问题上的反应还是太慢,这种做法只能让他以往积累的“强人”角色湮灭在印度人的脑海中。还有读者建议,莫迪应该从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执政时期吸取经验,学习其打赢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顶住西方制裁的“强硬”精神。

不过,印度的民意是分层的,上层精英、智识人士、中产阶级、蓝领阶层以及下层贫民的关切点都不同。当说印地语的蓝领、贫民开始激于爱国义愤,在新冠疫情之际采取“砸中国电视”等行动时,说英语的中产阶级则看到了不同的情景。

从6月16日开始,在News18、《电线报》乃至《今日印度》等媒体上,印度的中产阶层看到了一场近乎于恐怖片的中印战场写真。

人民党麾下的RSS等组织不仅时刻不忘莫迪的衷心支持,他们的忧国之心也令新德里颇为头疼。(美联社)

譬如在News18前往列城采访印军伤员的报道中,惊魂甫定的印军官兵就指出,前去加勒万中方阵地踹营的印军在15日晚已遭遇中方“野蛮处刑”(savage execution)、“猎杀”(spree)。

根据从一线逃回人员的供述,在带队的上校指令印军拆除中方帐篷后,手持铁棍和狼牙棒的解放军突击队(assault teams)就开始“追猎”沿山脊散布的印军士卒。部分送还的印军尸首不太完整。中方还占据地形优势,依靠抛掷石块令印方无法反击。

当这场印度媒体口中的“暴力冲突”已经变成了印军一边倒的溃散,受过教育的读者们也有必要考虑一下复仇的代价,且不说中印交恶不符合两国利益,便是单论加勒万河谷的军力对比,中国也占尽优势。

此外,莫迪治下的印度也有明显的政治娱乐化态势,莫迪本人每天除去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之外,就是和各路政要一起在社交网络上一起做宣传,进而尝试占据舆论主导权。这种现状有助于新德里当局控制民意。随着印度普通人仍然沉浸在短视频软件的娱乐,以此忘却新冠疫情和经济萧条的压力,引导民意就变得容易了许多。

于是,纵然印度网络反华声浪滔天,但当印度民众从电视和手机中,看着“印度电信”等部门拒绝中国产设备并深以为然时,新德里方面或许就能在厚葬印军士卒之后,游刃有余地处理民意问题。而莫迪也仍能继续维持他在印度的城乡建立起的信任和认同,让印度老百姓在象头神、神猴哈努曼的神像之外,为他继续塑起偶像,进而在香烟缭绕中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