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资助企业撤离中国 不必将此炒作为“反华”
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日益严峻,抗疫已成为美欧各国的主流,但疫情之下的政治斗争仍然持续。
美国威胁暂停对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拨款,并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偏袒中国;美国质疑中国隐瞒疫情数据;美国支援意大利,并称美国的国际援助比中国多。
种种现象的背后是疫情之下中美政治斗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问题的根本仍然是中美结构性矛盾,美国不希望中国借疫情扩大影响力,不希望中国成为疫情管控的楷模,乃至反衬美国的失败。
美日新动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福克斯(Fox)商业新闻电视台报道称,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Larry Kudlow)4月9日在接受采访时提及美国政府让美国企业回流的政策,表示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美国政府可以对美企从中国迁回美国所发生的所有成本,在当年进行100%的费用化处理(100% immediate expensing),也即可以允许企业将这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搭建、翻新在内的支出项目作为费用,在财务上对这部分金额进行税前列支,抵扣应缴税款总额,减少税负。“我们希望更多的美国公司回到美国”。
美国补贴企业从中国撤离,成为中美经济脱钩、美国制衡中国的又一佐证。
且美国并非鼓励企业撤离中国的唯一国家。据彭博社等媒体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了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约7.6万亿港元)的抗疫经济救助计划,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大约两成。其中一项“改革供应链”专门列出2,435亿日元(约17.5亿港元)资金,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撤出中国,以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具体而言,2,200亿日元将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产线迁回日本本土,235亿日元将用于资助日本公司将工厂转移至其他国家。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两者官方层面鼓励企业撤离中国,显然非同小可。一些媒体已经做出预测,认为这预示着美日要在经济层面联手反华,认为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不再认可中国是他们的重要合作伙伴,也不再相信中国发展到最后会成为他们的一员;认为这可能是比2015年美欧日共同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及2018年的贸易战更不友善的行为。
从“中国物资质量”问题,到“中国疫情数据”疑团,再到中国援助他国抗疫动机不纯,国际社会从不缺乏与中国相关的争议事件。但是在笔者看来,此次美日政府鼓励企业撤离中国,并非西方从经济层面打响的对华战斗,也更与反华无关。
引申解读的反华意图
从库德洛的原话来看,他的表述是“我认为(政府为企业)立即支付100%开销将会是邮件很好的事”(I think 100% expensing would be a very good thing),换言之,这是他的一项建议,决定权还在于企业,非强制要求,且也并非政府官方政策。
库德洛希望产业链回流美国,代表了美国政府近年来的愿景,此前3月16日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Peter Navarro)也曾说,正推动美国领导人提交行政令,以推动医疗供应链从其他国家转回美国,以降低对外国的依赖。
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冠肺炎紧急经济对策”文件,未提到“中国”二字。文件关于日本企业供应链改革的部分,主要是支持日本企业把产能搬回国内,或者是向东盟国家分散,但是并没有具体指明从中国撤离。文件表示,新冠肺炎大面积传播的影响,凸显日本口罩等医用品供应链的脆弱。为了支持产业链回归日本国内或者实现区域多元化,日本政府将对企业供应链重组进行援助。
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已经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物资供应大多和中国密切相关。美日意在重塑产业链布局,多元化产业链供应,这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企业从中国撤离,进而被引申解读为针对中国或者反华。但行为的初衷并非是反华。
事实上,美日的行动只是疫情之下各国原有经济结构弊端的再次凸显。如果医疗物资的产业供应大都来自非洲、拉美甚至是欧洲,美日同样会有这样的行动,不会因为中国而改变。
疫情之下的脱困之策
和美日一样担忧医疗物资供应的还有欧洲。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4月6日在欧元区财长会议上为欧盟制定经济救助计划时说,从疫情中可吸取的教训是,欧洲需要在制造口罩等重要医疗器械方面发展“自给自足”的能力,“不管目前这个市场是不是在亚洲建立的……我们都需要一定的自给自足,或者至少是我们自己的制造业作为支柱。”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3月12日发表讲话,反思医疗体制,称赞法国的经济模式,称“病毒大流行揭示的是,我们必须将某些商品和服务置于市场法规之外。把我们的食物、保障、照料生活环境的能力交给他人是疯狂的行为。”
疫情之下医疗物资挤兑,各国互相截留物资的情况非常普遍。如何解决紧缺问题,各国能够想到的对策是本国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而如何短时间就具备这种能力?从已经具备生产能力的国家转移产业链是选项之一。这也是美日的行动被解读为鼓励企业从中国撤离的原因。
一些媒体倾向于将此包装为对华不利或者反华,有媒体操作的考量,但也要看到,目前医疗物资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产业链会否在疫情之下重塑有待观察。
话虽如此,疫情也一定会带来改变。
疫情对全球化的深远影响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尼布莱特(Robin Niblett)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迫使政府、企业和社会加强长期应对经济孤立的能力。一旦各国再无意愿保护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共同利益,那么20世纪建立起的全球经济治理架构将迅速萎缩。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哈斯(Richard N. Haass)预计,由于供应链的脆弱性,国家将朝向选择性自给自足(以及随之而来的脱钩)迈出更大的步伐。
而新加坡著名学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则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经济方向。它只会加速已经开始的变化: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转向更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
从这个视角看去,自由贸易同保护主义、多边主义同单边主义的斗争会愈发激烈。积极倡导全球化的中国需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但人们更需分清楚,何为“蓄谋已久的反华行动”,何为“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社会内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