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塔利班和解】阿富汗需走出“统一与部落化”的挣扎

撰文: 涂柏铿
出版:更新:

交战多年的美国与塔利班(Taliban)组织,终于在2020年2月29日于卡达尔首都多哈签署和平协定,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chael Richard Pompeo)声称美国“将密切关注塔利班对他们承诺的遵守,并依他们行动调整我方撤军的步伐”。
但是,阿富汗喀布尔政府因2019年9月总统选举疑似舞弊的缘故,拖延至今年2月18日始公布结果,得票数居次的阿卜杜拉(Abdullah Abdullah)拒绝承认现任总统加尼(Mohammad Ashraf Ghani)胜选,自行宣布要组建“平行政府”,迫使加尼把预订于2月27日举办的总统就职典礼推迟至3月。
种种迹象均显示,阿富汗的分裂与动荡,恐怕不会随着和议的缔结而轻易结束。

阿富汗曾被形容为“失败国家”,弱势的中央、庞大的地方部落与军阀,竞相争夺国家主导权与驱逐外患,加上复杂的民族矛盾,使得阿富汗难以成为稳固的统一国度。毕竟阿富汗土地上虽诞生过多个政权,如亚历山大(Alexander III of Macedon,公元前356─前323年)东征后留下的希腊人所建立的大夏(Greco-Bactrian Kingdom,公元前256 – 前125年)、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30年-375年)、塔希尔王朝(Tahirid Dynasty,820年-872年)、加兹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963年-1187年)等等,但这些或是年代久远,早已产生文化断层,又或属波斯人或突厥人创立,根本没有本地认同。

真正具有阿富汗本地认同的第一个国家,迟至1747年阿赫马德(Ahmad Shah Durrani,1722─1772年)开创杜兰尼王朝(Durrani Dynasty)时才告成立,造成其民族认同诞生得颇晚,民族国家的建设又远远落后于民族主义的成形。

创建杜兰尼王朝的阿赫马德被阿富汗视为历史上的“国父”。(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虽然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人将阿赫马德尊为“国父”,但这位君王的权位其实并不稳固。由于阿富汗乃部落社会,阿赫马德又是经由各部落推选为王,故难以施行中央集权制,必须依靠对波斯与印度一次又一次的征伐,才能获得供王朝运作的财富与权威。这种统一化与部落化的矛盾,遂构成阿富汗历史的主旋律。

也因此,当阿赫马德驾崩后,诸子争位与地方叛乱立刻撕裂了该王朝,令巴拉克查伊王朝(Barakzai Dynasty)乘势取而代之。巴拉克查伊王朝开国未久,便立刻面临英国与俄国于中亚争霸的威胁,英国更于1839年、1878年、1919年三度入侵阿富汗。

虽然阿富汗未彻底失去独立地位,外敌的蹂躏也淬炼出空前绝后的民族意识,但阿富汗仍被迫割让普什图尼斯坦(Pashtunistan,今属巴基斯坦),集权化的进程也暂时中断,外力遂成为干扰阿富汗蜕变为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因素。毕竟,英国、苏联与美国虽无法完全征服阿富汗,却足以破坏阿富汗中央政府好不容易树立的威名与秩序,绝对不利其统一。

例如希尔・阿里(Sher Ali Khan,1825─1879年)统治时,已开始实行征收货币代替实物税、创建统一正规军、发放军饷、开办邮务的现代化政策。但英国的第二次入侵,迫使他不得不逃亡并抑郁而死。接着又是在经过几番厮杀后,阿富汗王位落到希尔・阿里的侄儿拉赫曼(Abdur Rahman Khan,1840─1901年)手中。

拉赫曼一样需面临地方叛乱与推动改革的压力。透过完善中央部门、引进外籍人才推进工业化、兴修水利、创立军校、选拔官吏、迁徙反叛部落与重订省界等措施,虽然部落社会的本质并未彻底改变,但拉赫曼成功使阿富汗政局趋于稳定,这从1901年拉赫曼之子哈比布拉(Habibullah Khan,1872─1919年)顺利继位便可窥知。毕竟对长年处于战火的阿富汗人来说,这可是阿富汗王位首次未经争斗杀伐便得以传承。

拉赫曼的改革让阿富汗政局逐渐稳定,王位也首度和平继承。(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哈比布拉与其子阿曼努拉(Amanullah Khan,1892─1960年)也对阿富汗的现代化做出贡献,尤其后者受土耳其改革的影响,推出许多更激进的世俗化变革。譬如于1923年颁布宪法、采用三权分立制;制定不含伊斯兰色彩的刑法、民法、商法、婚姻法,以世俗法院取代宗教法院;创建大量中小学与女子学校,扩大铁路铺设与工业化脚步。

可是,这些世俗化改革都引发阿富汗保守派的反感,其中最甚的是阿曼努拉取缔奴隶买卖、禁止多妻制、禁止妇女戴面纱,还下诏在首都喀布尔的人民需穿上西服。显然,阿曼努拉不仅想在制度上实现现代化,连社会风俗也要一并革新。

然而,阿富汗仍是个以农牧为主、部落未解体的国家,毛拉(Mullah,伊斯兰教教士或学者)也依旧对老百姓们有强大影响力,因现代化催生的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更尚未茁壮到能捍卫政府。因此未认识到社会实情的阿曼努拉很快招来反抗,甚至被抨击为“背叛”伊斯兰教。加上英国对地方部落的煽动,导致各地叛乱蜂起,失去民心的阿曼努拉被迫于1929年出亡意大利。最后收拾乱局并登上大位的,则是曾担任阿曼努拉手下、出身自杜兰尼部族的纳第尔(Muhammad Nadir Shah,1883─1933年)。

纳第尔并不完全否定阿曼努拉的苦心,但也深明阿富汗社会的保守性,因此虽然暂缓法律世俗化与关闭女子学校,纳第尔仍持续推行工业化,以及强化中央集权,并推广普什图语凝聚国民认同。

待纳第尔遇刺身亡、查希尔(Mohammed Zahir Shah,1914─2007年)继位后,查希尔利用美苏冷战,先后向双方阵营获取大量援助,如1950年至1976年间阿富汗就共获得约23.3亿美元的外援与贷款,这让查希尔得以减轻对部落征税征兵的依赖,同时也能利用巨款推动现代化建设,加速城市化速度,逐步改造部落社会。

阿曼努拉(左二)的激进改革引起阿富汗保守派反扑,最后也使其失去王位。(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但也因冷战的缘故,位处欧亚枢纽的阿富汗,使美苏都有意染指,结果造成查希尔于1973年被推翻,受苏联影响的达乌德(Mohammed Daoud Khan,1909─1978年)夺权宣布成立共和。接下来又因国家发展道路的分歧、以及该如何在冷战中站队,使得政变频仍,加上美国刻意诱使苏联陷入越战式的泥沼,最后终于引起苏联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的悲剧。

这场长达十年的侵略,导致阿富汗中央政府沦为外国势力的傀儡,各地部落与军阀借着反抗苏联的机会壮大,彻底终止阿富汗的中央集权式进程,其后患影响迄今。

美苏双方对阿富汗各部落与派系的拉拢打压,加深阿富汗政治的碎片化与部落化。更糟糕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为了节省援助资金,竟鼓励支持的派系种植罂粟以筹措战费,这严重败坏阿富汗人民的健康,更降低阿富汗兴办实业的决心──毕竟毒品暴利太具吸引力。而苏联撤军后,阿富汗仍内战不休,直到塔利班崛起后,才逐步建立较稳定的中央政府──纵使只有沙特、巴基斯坦与阿联酋承认该政府的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塔利班时常被指责剥夺妇女权益、倾向原教旨主义、以及支持本・拉登的基地组织,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但当其打着“铲除军阀”的旗帜出现时,其实颇受阿富汗人民欢迎

加拿大政治家麦克唐纳(Flora Isabel MacDonald,1926─2015年)也自述过于2001年3月前往阿富汗办学时,亲耳听见2名塔利班分子请求让他们的女儿上学,“我直到那时才学到塔利班与我以为的有很大不同”。毕竟塔利班若想长久执政,迟早也需务实推动中央集权与经济改革,以及解放所有劳力,不可能永远只靠枪杆子与意识形态治国。

美国的入侵与移植西方制度,导致阿富汗部落与军阀横行的形势更加严重。(AP)

可惜的是,美国的入侵再度打断这进程,且美国扶植的政府面临跟苏联入侵时一样的困境,即不受各路部落与军阀信服。部落化意识浓厚、相互挞伐的阿富汗,此时最需要的是凝聚力、和平与统一,而这确实更可能通过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来实现。可惜美国强迫移植的民主制度,又让部落与军阀披上政党的外衣干政,加剧政局动荡。

虽然2003年阿富汗推出《政党法》限制各政党拥有私兵,但形同具文,如前述的阿卜杜拉便出自阿富汗民族联盟党,而该党的实质控制者便是军事组织伊斯兰促进会(Jamiati Islami)。且该组织主要受塔吉克人支持,与普什图人龃龉颇深,这就又让阿富汗的政党政治多了层民族矛盾。

根据美国调查,阿富汗可能拥有多达6千万吨的铜矿、22亿吨铁矿与140万吨稀土,若能妥善开发,将可推进经济水平,改变部落结构,使国家成功现代化。但几十年来强权践踏引发的烽火,早已使得中央政府缺乏威令,更让外资不敢大举投入。

回顾阿富汗历史,可知只要内乱外患不平息,阿富汗统治者就难以继续推动集权统一;只要集权统一没进展,阿富汗就会继续维持部落林立的封闭风貌,从而加剧中央与地方间的对立,更无助阿富汗社会的进步。

所以无论是对塔利班或其他派别来说,美军只要仍继续驻留于阿富汗一天,当务之急就永远都会是驱逐外患,无暇也无力重新推动中央集权。

只是,阿富汗可东窥中国、西面伊朗、南临巴基斯坦、北接蕴藏丰富油气的中亚诸国,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总招来列强的觊觎。

而每一次入侵既强化阿富汗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刺激部落茁壮以反抗外患,造成阿富汗空有激昂的民族主义,却罕有打造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安定环境,每一次巩固国家的新执政者总得先费时平定各处割据者,浪费发展时间,使得分裂的岁月总比统一多。

因此阿富汗究竟能否摆脱“失败国家”的污名,恐怕还是得先让外国势力彻底退出,实现“阿人治阿”的自主诉求,才有机会慢慢摸索属于阿富汗特色的良制,一举终结国家在统一与部落化间挣扎的多舛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