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美国药物火速获批入华 中国制造软肋再度暴露
进入2020年2月以来,随着武汉疫情的进一步发展,有关抗疫药品的话题也逐渐变成了舆论热议的热点。目前,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美国吉利德(Gilead)公司开发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由于该药曾在1月26日时,于24小时内在美国的一位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身上呈现了显著疗效,此药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名声大噪。
对此,北京也显出了浓厚的兴趣,吉利德公司在2月2日向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后,仅过了24小时,北京方面就放出消息,称多家医疗机构正在就瑞德西韦“组织开展临床试验”,到2月4日,中国科技部也确认第一批瑞德西韦已运进中国。
一时间,当华文媒体庆幸于瑞德西韦火速进入中国,很多和吉利德合作、提供药物中间体材料,甚至只传出合作传闻的中国企业,也股价飙升,一个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一直回荡在中国各界人士的警告,似乎又回响在了耳边,北京在医药研发等高端制造领域存在的软肋也再一次被无情地揭开了。
必须承认,单就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中国企业似乎已逐渐从产业链的下游攀到了中上游位置。从2017年2月开始,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很多欧美媒体都称“全球高端制造业的重心继续向中国转移”。
但是,中国在个别领域的优势终究有限,北京在高端制造业上的短板仍有很多。医药领域就尤为突出。而中国在产业链的相对低端劣势更加剧了这一点。
譬如此次吉利德来华推介瑞德西韦前,产业界消息人士就大多得到风声,知道有博腾股份、上海医药、九洲药业三家中国医药企业与之有包括生产、研发在内的战略合作关系。
其中,博腾股份甚至还是吉利德在2015年至2016年间研发瑞德西韦时的定制研发生产(CDMO)服务商,他们还在2016年为吉利德交付了供临床需求的高级中间体(即药物合成材料)。而上海医药和九州医药也是吉利德在其他领域的CDMO服务商。
但在此次新冠肺炎肆虐期间,更多人仍然只能知道占据产业链上游,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利德,腾博等中国药企虽然能因为瑞德西韦的关系,得以在股市大发利市,但如果没有上游产业链的关系,他们的努力也只能在产业圈内被人知晓。
当中国医药企业仍不得不继续扮演这种中下游合作者的尴尬位置时,中国在高端产业链上的软肋就因此越发突出。
不可否认,这一现象的确与技术差距有关。中国在高端制造产业上的前景和能力决定了他暂时无法在这一问题上马上发力,更不用说默沙东、美敦力在内的一批美国医药巨头也仍然在中国具备压倒性的霸权。但后发劣势并不是中国解释自身在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产业上后劲乏力的唯一理由。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出口产品还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业产品上,进口的还主要是高端高技术产品。相比之下,中国在精细化工、基础医学研发等领域仍有相当差距需要追赶。
考虑到世界前50大药厂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前百大药厂只有三家中国公司的现状,这就给了中国足够的动力借以知耻后勇、迎头赶上。鉴于当下的新冠肺炎风波可能会对医药产业形成有力推动,中国企业在这场风波期间逐渐提高研发创新能力的契机也由此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因对外贸易等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根本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结构性的难题,要将其纠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也是客观规律的实际表现,并不会受某些政客“遏制中国”的影响,但中国企业能否自己寻求从产业链上相对稳固的位置上寻求升级,这本身也是个问题。
虽然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大力发展高技术高端制造业之际,这种困境会有得到突破的机会和可能性。但中国生物、医药等存在明显短板的高科技产业是否会借新冠肺炎的风波修炼本领,克服软肋呢?这一切恐怕也需要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