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第三天谈判已陷拉锯 英国与欧盟再演一次“口硬心软”?
周一(2月3 日)是英国正式脱离欧盟第三天,继续主持对英贸易谈判的欧盟谈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与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却于同日“隔空交火”,分别设下踩过对方底线的底线,让须于2020年12月31日前作实的贸易谈判尚未正式展开,已先陷拉锯。
未来11个月的英欧贸易谈判极其关键。如果双方未能在年底前达成有限度协议,保证商品进出口免关税、免限额,以及服务业的市场开放的话,英国将会面临另一次“无协议脱欧”的危机,除了要回到世贸标准对欧贸易外,其他诸如人口流动、数据交流、航运、国家安全等项目的合作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想知“无协议脱欧”可能造成哪些影响,请观看图辑:
约翰逊疑拒绝“公平竞争”
欧盟的谈判底线非常简单,即英国须承诺维持“公平竞争场域”(Level Playing Field),不会透过降低劳工、环保、商品标准,或加强国家补贴,而对欧盟国家形成竞争优势。由于此等承诺早见于双方在脱欧协议中的政治宣言部份,巴尼耶周一提出欧盟谈判纲领时就指出“英国方面对于欧盟的要求绝无可能感到惊讶”。
在英伦海峡对岸,约翰逊却选择了在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Greenwich Royal Naval College)这个象征英国往日海军霸权的地点,宣布其未来对欧谈判立场。除了以超人“Kent Clark”去形容英国未来在全球倡导自由贸易的地位外,更表明“一个自由贸易协议不必涉及接受欧盟在竞争政策、国家补贴、社会保障、环境之类的规则,正如欧盟不必被要求接受英国规则一般”。
此等谈判底线的对碰,可见双方尚未坐到谈判桌,已先行隔空交火。
“澳大利亚模式”包装“无协议脱欧”
让外界再次担心“无协议脱欧”重临、英镑即日急挫超过1%的,更是约翰逊的公关操作。英国脱欧派向来主张“加拿大模式”,指英欧未来可参照欧加之间的自贸协议——后者的确没有要求加拿大跟从欧盟标准,不过欧加之间的贸易紧密也远不及英欧——可是,约翰逊周一却高调抛出一个此前未有提及的“澳大利亚模式”,声言英国未来的“选项不在于‘有协议’或‘无协议’”,而是双方要走“加拿大”模式,还是“澳大利亚”模式。
问题是,约翰逊口中的“澳大利亚模式”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澳大利亚与欧盟并无自贸协议,双方除了在芝士或“高质牛肉”等贸易项目有局限性的优惠处理外,正在以世贸标准进行贸易。外界一听之下,便担心约翰逊此刻提出新词,其实是想在舆论中以“听起了不是什么坏事”的“澳大利亚模式”,取代极有负面意味的“无协议脱欧”,让他在政治上可以更容易承受最终英国无协议脱欧的经济打击。
使人更难看到如何避免“澳大利亚模式”的,也在于英欧双方的潜在矛盾,绝不只于“公平竞争场域”的争执。
首先,欧盟要求双方在7月1日之前达成维持互相开放水域捕鱼,以及相关捕鱼限额的协议。英国渔民向来不满外来渔船的进入和欧盟限额;约翰逊周一对此则表示“协议要反映出英国作为独立海岸国家的地位”。
其次,约翰逊周一又背弃了其在脱欧协议政治宣言作出的承诺,指出欧盟法院(CJEU)未来不能有超越英国法律的司法管辖权;然而,在政治宣言中,双方早已订明未来协议的纠纷调解机制中,欧盟法院将对欧盟法律有唯一解释权。
最后,欧盟也表示未来协议不会处理直布罗陀(Gibraltar)的主权问题,后者须由英国与西班牙自行解决。
如此形势之中,无协议脱欧(或者说是“澳大利亚模式”)最终是否英国逃避不了的结局?
“先口硬后心软”的“前科”
其实,观乎过去的英欧谈判,双方虽然一开始也是互相踩过对方底线,可是到了最后关头,出于实际利益考虑,也回避不了“口硬心软”的结局,以各让一步的方式抽身离开战场。
例如,在现有的脱欧协议中,约翰逊的让步是在爱尔兰海上建成边界、使北爱尔兰实际上留在欧盟关税同盟与单一市场之中——这套“一国两制”却是前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y)曾指任何英国首相都不能接受的安排——而欧盟的让步却是同意让英国在北爱尔兰的港口代理欧盟实施欧盟的商品规格和关税标准。此做法早由特雷莎·梅在2018年7月提出,却出于当时英欧正为对第三方国家开征关税一事陷于司法争执之中,马上就被欧盟一口拒绝。
目前,双方的最大争议在于“公平竞争场域”一事上。其争议点很明显是:欧盟希望英国不要降低标准以获得竞争优势,于是要求英国跟从欧盟标准;而英国则希望有独自订立规则的权利,不要在法律上受制于英国以外的主权规管。因此,正如约翰逊承诺维持“最高标准”的宣称一般,英国的实贸要求是要欧盟“信任”英国会主动维持与欧盟“不同却对等”的各种商品标准,而不必强制跟从欧盟。
然而,这两个不同的立场之间,却有“中庸之道”可走。例如,双方可同意在12月31日后先接受双方标准对等,却设下一系列的通报及审核机制和准则,规定双方任何相关变动也要通报对方,并在有限时间内,通过一个中立评核小组的对等性审查,并为不对等的判决制订相关的处理措施。
这种做法,一方面满足了欧盟对公平竞争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英国脱欧派对于英国独立自订规则权力的渴望。在实际操作上,由于英国对欧出口占其总出口额达45%,英国在情在理也不会偏离欧盟标准;而且,上述的机制更有可能推而广之到占英国经济产值7%的金融服务业上,让后者在脱欧后可以免除“欧盟可单方面收回对等承认”的风险。
类似上述这种让双方能够“先口硬,后心软”的做法,其实甚为明显可见。不过,正如所有利害谈判一般,若不先强硬,就很容易错过博取对方让步的契机。由此可见,虽然英欧最后心软的机会不低,可是未来英镑汇价还是会坐一轮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