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话说】科学与技术仍有国界 北京需从“脱钩”学到教训
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已然签定,尽管协议在很多人看来更像一份“采购清单”,但两国关系于过去两周趋向稳定,对正处于滑坡的中美关系而言,这依旧是正面趋势。
中美谈判还将持续下去,接下来的谈判可以预见会触碰两国之间的核心分歧,难度将会更大。2020年美国进入大选周期,对中美关系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美国两党的对华立场是否愈来愈趋同?
围绕以上话题,《香港01》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室主任袁征,此为第二篇。
01:最近关于中美脱钩的话题再度引起了广泛讨论,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中美脱钩在科技等领域已经成为现实。随之中美关系的不断恶化,双方的互信基础不断被削弱,未来脱钩将成为双方关系的主题。对此你怎么看?
袁征:首先,中美全面脱钩可能性不大,这一点我认为各界已经有了共识。我曾经与美国大使馆有过交流,他们告诉我,“如果我们想,我们是可以脱钩的。”这是很多年前的答案,但我并不认同这个看法,脱钩的可能性并不高。
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2019年十月份在威尔逊中心的第二次讲话中,对中美关系的基调发生了变化,不像此前一直鼓吹新冷战。威尔逊中心(这家智库)相对来说,包容性较强,也比较温和,基辛格的中美研究所就设立在这里,基辛格本人在对华关系方面比较理性,彭斯选择在威尔逊中心发言,便有此用意,即把之前对华关系的强硬立场往回收一些。
彭斯在演讲中提到,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实际上美国也无法做到与中国脱钩,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社会中的工商大资本集团在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都有发言权,美国总统如果过于触及他们的利益,就要冒着丢掉选票的风险。我认为特朗普很清楚这一点,尽管他经常指责华尔街,但也不愿意真正得罪他们。
华尔街与共和党的关系十分密切,美国的工商阶层其实处于一种很矛盾的位置,他们想要进入中国市场而非离开,中美贸易战对他们的投资合作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在增加,而不是减少。
所以,实际上美国工商界的很多大公司想要进一步进入中国市场,赚更多的钱,而不是离开。由于这一阶层在美国社会具有一定话语权,他们的利益诉求就让中美全面脱钩的可能性降低,美国的总统、国会议员也不愿意彻底得罪他们。
01:当前对脱钩的讨论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脱或者不脱两种结果,如果将脱钩看成两国关系中的大趋势,中美在譬如科技等领域的脱钩,其实已经部分成为了现实。
袁征:是的,这第二个层面的讨论。在高科技领域中美的确会脱钩,这也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多挑战。此外,人文交流层面的脱钩也会越来越明显,2017年我去美国访问的时候,很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一位在美国的中国领域专家,也是我的朋友,他很坦率的告诉我,美国已经把中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是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怎么可能会继续为中国培养高科技人才?他的话很直白,也很坦率,这个逻辑也大概成立。
在技术转让问题上,美国对华制裁始于1989年,后来的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也越来越紧,并没有真正放松过,而这是一个常态。如果说有过放松的时候,那就是上世80年代,美国出于抗击苏联的需要,在战略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即便如此,美国也没有把嘴先进的技术或者装备卖给中国。中美合作的基础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瓦解,中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之后,美国对华高科技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也是越来越严,从未放松过。
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管制提出过意见,实际上很多美国企业也愿意将技术卖给中国,但美国的政策并不允许。奥巴马曾三次公开承诺要适当放开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但并未真正付出实践,相反管制却变得越来越严格。
高科技产品出口还包括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国人赴美国学习前沿性的高科技学科已经变的越来越难,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美国方面的统计显示,中国赴美留学生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截止2018年年底,中国有近37万人在美国学习,这个数据与过去相比已经是增加1.5%。
但这个数据大概是美国使馆用来说明美国方面没有收紧签证政策的证据,实际上,这部分增加的留学生,都是人文、社科等较少涉及前沿技术的领域,在人工智能、航天技术、新材料、生物以及化学等领域,美国的的签证限制非常严格,甚至采取了对申请者身份甄别的措施。不给申请者发放签证,或者留学生中途回国探亲之后不准返校,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我认为美国的动机很明显,就是全方位对中国的弯道超车进行围堵。
中美贸易战已经给中国上了一堂很好的课,虽然全球化时代讲究互联互通,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目前而言,科学家和技术都是有国界的。国家主体可以采取封锁的政策。中国必须要发展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有时候核心技术都是被逼出来的。
目前而言,美国的技术封锁肯定会对中国造成大的挑战,中国历经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吸收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技术,这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基础。而让美国和欧洲等国家担忧的是,中国除了收购技术之外,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了自主研发和创新,创造出来的新技术甚至比原有的还要先进。
需要强调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华技术封锁并非现在才开始,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并不完全就是一件坏事,中国的军工企业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回过头来看,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能严重依赖外部,自主创新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华为凭借自身的技术还能在美国的打压之下挺住,所以就未来而言,认识到自主创新和研发的重要性之后,未来就加强技术建设的投入,从整体上塑造创新的氛围。中国并没有过多的选择,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在全球竞争的大潮中立起来,所以我认为,这对于中国而言未必就是坏事。
01:邓小平曾经就中美关系有过这样的表态,他认为中美尽管有纠葛和分歧,但归根结蒂中美关系要好起来才行,这肯定了中美关系对中国的重要性,但当前中美关系似乎没有“好起来”的机会,在你看来,现在还应该用“好起来”来期待未来中美关系吗?
袁征:在特定的时刻,这个基调有一定的道理,直到现在,我也不认为这个基调完全过时了。但问题在于,有一点很清楚,中美都是大国,今天可能用邓公的话更合适,也就是中国不可能也不愿意去挑战美国,更不可能征服美国。同样,美国也不可能打倒中国,就两个国家而言,双方的地域如此之广、人口如此众多,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战争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双方的热战冲突注定会是两败俱伤,不符合彼此的利益。
所以,中美闹归闹,美国人对中国有戒备也很正常,美国已经习惯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对于任何潜在的威胁,都十分敏感。但是,如果最终不能将对手完全消灭的话,最终也只能学着慢慢适应,逐步理解。
不冲突、不对抗,避免误判,我认为应该是双方关系中的最大公约数。在中美双方摩擦的过程中,保留基本底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有点像切香肠,一点点往前推进。通过了很多法案,小动作不断,不断挑衅大陆。其实在《台湾旅行法》通过之后,双方也有了默认的底线,美国并没有派助理国务卿或者防长以上的高官访问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