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卷入欧洲政党之争 西方忌惮的不只是5G
从中国企业华为被美国视为“威胁国家安全”以来,是否在国家5G网络建设上和华为合作,成为欧洲许多国家的政治议题。特别是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国内压力下仍然重申不会排除华为,引起国内反对派甚至是德国联盟党党内人士的不满。
去年年底前,社民党(SDP)联邦议院党团统一了党内的立场意见,要求将中国企业华为和中兴排除在德国市场门外。显然,华为问题在美国的煽动之下,已经成为党争的工具,不止默克尔,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欧盟议会以及很多欧洲国家的执政党在未来都可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华为是不是西方的“威胁”
过去两年见证了美国乃至西方对中国企业和资本态度的巨大转变。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瞄准中国科技企业、学术合作被蒙上“间谍”阴影,中国的社交网络平台甚至被指帮助破坏新疆人权。一时间,中国企业不仅成了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信息和隐私的威胁,甚至还成了人权和自由的威胁。
然而一番煽动之后,大多数国家并没对美国的理论“买账”。美国对华为围堵主要的理由是国家安全,目前最大的威胁就是用“五眼联盟”情报共享施压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要求把华为排除在5G技术建设之外。然而,目前只有澳大利亚明确做出了排除华为的决定。
2019年12月,曾在北约(NATO)峰会上扬言是否排除华为取决于“五眼联盟”的英国,情报部门传出消息称已经为华为“开绿灯”。法国、德国也从未跟随美国。荷兰导航与数码地图公司TomTom在1月也获允与华为合作。
另外,印度通信和信息科技部也在2019年底决定不再拖延,允许华为参与印度5G网络试验。同时华为正在与印度开发商合作,开发可替代其手机上的谷歌移动服务(GMS)应用和服务。这意味着印度不仅没有封杀华为,而且还找到了和华为共同开发“备胎计划”中的华为移动服务(HMS)生态系统的机会,有助于打破Google暂停GMS服务之后华为手机应用程序的受限。
这些足以说明,美国的司法调查和制裁大棒并没说服所有人,更多人看到了华为事件的本质,即中美未来将展开的科技之争。华为是个威胁吗?是,也不是。威胁在于,华为在美国的打压下展示出惊人实力,“备胎计划”的面世更意味着美国在核心技术上垄断地位受到挑战,本已在5G技术上全球领先的华为的确足以对美国企业的利益构成威胁。至于美国所提的国家安全,在没有明确证据的前提下,只是遏制华为的借口。
说破了,美国感到威胁是为了维护其科技地位,就像用贸易战遏制中国的背后,是为了维护全球霸权。美国作为过去几十年来唯一的超级大国,最知道“赢者通吃”带来的既得利益,也最不愿看到这种利益逐渐流失。从这个角度,美国对华为的忌惮是合理的。
威胁论背后的对立语境
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看来,华为和美国乃至西方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并非如此。
对于华为企业文化的“狼性”以及征战市场的决心,任正非毫不避讳。他曾经在采访中表示,“其实我们牺牲了个人、家庭,牺牲了陪伴父母……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理想,站到世界最高点。”他也直白喊出了口号,要“争雄世界”、“世界第一”。从华为的成长路径来看,所谓科技上的“苦难行军”也有明确的目标。
但是任正非仍然认为华为可以与美国企业双赢,“最终,我们(华为和美国企业)还是要在山顶上拥抱,一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
任正非多次表示美国政府的打压“不关企业什么事”,感谢美国企业多年来对华为做出的很多贡献。他还承诺即便华为不必依赖美国任何技术,仍然愿意大量购买美国的产品,华为绝不做“孤家寡人”,要继续广交天下朋友共同为人类服务。这在西方的直线思维中根本是天方夜谭,最高点必然引来争夺,胜者站稳脚跟、败者掉入悬崖,何来“山顶上拥抱”?
其实,美国之所以连出杀招,直指华为的根基和动脉,就是出于这种不信任,是从零和博弈(zero-sum game)的思维出发,认为科技和市场的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所谓的“双赢”是这种竞争中自我矛盾的说法。的确,如果华为真的在此番博弈后生存下来,“备胎计划”之中的“山海经”品牌矩阵,囊括了手机芯片、PC处理器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基带芯片、路由器芯片以及操作系统等自主研发产品,加之此前多年在全球打下的市场基础,华为在通讯设备和智能手机领域内恐怕将是美国企业最大的对手。
但是, 美国封杀华为的理由还有关键的一句,“只要中共来敲门,中国企业必须听话”,可见这是对中国企业天然的成见。其实华为之外,5G技术的有力竞争者还包括瑞典的爱立信(Ericsson)和芬兰的诺基亚(Nokia),但是美国不仅没有因此感到威胁,反而针对他们推出资助政策,就可见这种语境的重要性。
所谓“华为威胁”背后的“中国威胁论”,是认定了威胁与被威胁的关系,在二元对立的语境下产生的。华为的技术实力、地缘政治因素以及意识形态的桎梏都促成了这种二元对立的形成。
其实,华为面临的挑战,正是中国与美国冲突爆发的缩影。贸易、地缘、科技乃至军事上的中美竞争还将发酵,如何应对和跳出这种对立的语境,将是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将要寻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