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话说】积极管理“中美脱钩” 中央外宣不应隐瞒缺点
中美贸易战拉锯一年以来,中美博弈也在更广泛的领域铺陈。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尖锐对立,一方面是命运多舛的经贸协议,纵使双方都有达成协议的动力,但现实的复杂也可能导致大国角力脱轨。
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美国将进入2020大选年,中美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又将迎来什么挑战?贸易战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美关系?中美围绕包括香港问题在内的新争议,又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
围绕以上话题,《香港01》采访了中美关系研究学者,从政治、经济以及大国关系的角度剖析中美关系。
本篇访谈对象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此为第二篇。
01:美国国会几乎全票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带给外界的观感是美国国内似乎存在某种“敌视中国”的主流意见。
王勇:这需要仔细分析美国对华强硬政策的推动力量有哪些。需要看到的一点是,美国国内并非铁板一块,围绕对华政策存在不同声音和利益诉求。尽管中美战略竞争不断扩大,但是处理得当,中美还是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通过共同利益来缓冲战略性竞争。美国影响对华政策主要有几大集团:
第一,美国的战略鹰派、安全鹰派。他们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目的在于打击中国崛起,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当前的美国政坛,由这一批人占据上风。
第二,人权和民主派。他们信奉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意识形态,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以及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中美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过去美国的对华接触派中很多人都是这些自由派,他们希望与中国加强关系,使中国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并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制中。另一派,是美国共和党右派,他们从意识形态上强烈反共,人权和民主是他们批评中国的幌子,这些人只对他们眼中中国的这些问题抱有极高热情,却无视美国国内包括枪支、犯罪、种族歧视在内的反人权问题,不过,他们也有通过指责中国来转移国内矛盾的考虑。
第三,以华尔街金融集团和高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全球化派。他们主张全球化,在美国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并非感受不到与中国竞争的压力以及两国政体的意识形态差异,只不过,他们看待中美关系的视角比较务实。从中美竞争中看到合作,看到企业可以获利,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能够占据更大份额从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经济利益。此外,美国的跨国公司和全球投资企业,也都希望中美经贸关系稳定。过去这部分力量是美国对外政策、对华政策的主导力量之一,但是现在他们受到了安全战略鹰派的压制,双方的矛盾冲突较大。
第三,美国的农业集团。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美国56%的大豆都卖给了中国,农产品14%-16%也进入了中国市场。所以,离开中国市场将对美国农场主造成很大的打击。农场主们在意识形态上认同特朗普的保守主义理念,但另一方面又反对美国与中国打贸易战,毕竟加关税会严重冲击他们的利益。
第四,能源集团。能源集团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过去十年,美国发生了能源革命,减少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除自给自足之外,还可以进行能源出口,这意味着能源集团占美国经济的分量越来越大。他们期望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美国的中下层民众中不少支持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其实,中下层民众从全球化中获益相对较少,收入提升幅度并不高。美国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正在萎缩,他们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所以不少人反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在此背景下,一经煽动,民粹思想便猛涨,然后便把自身境遇归咎于全球化。这其实是认识的盲区,他们的种种不如意并不是全球化引发的,深层原因是美国国内调节政策的失败,财富再分配的政策出现了问题。
美国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也被称为建制派、全球化派。他们信仰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在过去他们主张与中国接触,但现在面对中国的崛起很不适应。这一部分人当下或是站到了保守派的一边,或是对过往的对华政策产生了怀疑。这些人其实是中国可以争取的对象,因为他们的理念和特朗普政府有着根本冲突。
盘点美国的社会政治力量,特别是利益集团,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对华政策问题上美国并非“铁板一块”。对中国而言,主要任务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要不断发展和进步,保持开放的精神才能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有效分化和瓦解美国强硬派对中国政策的影响,吸引和团结支持全球化的力量,最大程度稳定中美关系。
01:美国国内不是铁板一块,但也应该注意到,伴随着美国强硬派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最近一段时间“脱钩”正成为中美之间的关键词。无论是正在被讨论的科技脱钩,还是正在部分成为现实经济脱钩,不少学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美两个国家严重缺乏战略互信。
王勇:首先经济脱钩,应该是正在发生的事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所谓的“中美国”(Chimerica)情况很难继续存在,因为其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可持续性。因此,中美双方的调整是必要的,这种调整也是美国政治变化带给中国的压力,同时也是机遇。贸易投资问题需要改变,中国对美国单一市场依赖程度如此之高也并不合理。中国有大量的工厂,生产了很多产品出口美国,但利润却非常低。大量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劳工权益也没能得到保障,这些都需要调整。
经济脱钩正在发生,但全面脱钩并不可能。因为美国的市场目前还离不开中国制造,无论从性价比还是供货规模来看,其他国家或许可以追赶中国,但都需要时间。中美最大的问题是科技“脱钩”,这也是当前美国政府正在推动的政策,美国企业站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顶端,美国政府采取对中国技术封锁的政策,在短期内将给中国企业造成较大影响。不过,美国的做法也将刺激中国自主创新。
01:中美经济、科技脱钩的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脱与不脱的问题。如果说中美之间必然存在脱钩的战略选择趋势,是因为两国综合国力差距缩小,无法再维持过去的紧密关系。如果说不可能彻底脱钩,则是因为在现实情况之下,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不可能毫无联系。当脱钩成为大趋势,中美双方都需要做的是什么?
王勇:要管理分歧。中美经济上有再平衡的问题,在科技上,美国必定会继续将中国当作竞争对手,限制中国从美国获得最新科技。
但是,创新是世界性的,美国不可能控制所有的创新源。我认为,美国之外的很多地区,尤其是欧洲地区都在科技上有着巨大潜力,而且它们也看好中国市场。过去中国过于重视美国,欧洲又相对低调,所以存在感很低。但其实,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有非常先进的大学和实验室,多次斩获过诺贝尔奖项和其他科技奖项。
01:其实中美博弈这漫长的拉锯以来,有些反思的声音也在渐渐出现。近期有学者撰文提出,新时代中国对国际动态的观察可能存在陷入“深度美国化”“过度自我化”的风险。其中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国外动态的把握。但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纸媒的影响力被稀释,在舆论界开始出现对中国能力的过度溢美,以及对国际事务过于关注的“偏科”趋势。对此你怎么看?如何评价中国当前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和认知,还有哪些需要反思的地方?
王勇:确实存在这种情况。美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经验以及科学技术仅仅只是多元世界中的一部分,中国过去把过多目光集中在美国身上,过多强调学习美国,我认为,这有很大问题。
另外,无需夸大所谓“美国衰落论”的影响,美国仍然有很大潜力。过去100多年,美国世界第一的地位并未动摇,它的资源、人口、地理位置都有十分巨大的优势。美国确实有危机,但也有自身调整的能力,但这个调整过程很可能给其他国家带来伤害。寻找“假想敌”便是一例,冷战时期美国的假想敌是苏联,后来是日本,现在则是中国。美国需要加强国内凝聚力,假想敌是最好的办法,这也是美国体制的特点,但是带来了国际关系的大麻烦,我们应该认识这一点。
另外,中国不应盲目自卑,也不能盲目自大。过去中国可能容易自卑,长期向西方学习,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的确值得骄傲和自豪。时至今日,中国更应该注意调整心态,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国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中国还有很多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地方。
要以平衡的心态进行宣传。看到成果的时候对缺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文化和制度,如果只在宣传中塑造完美的形象,容易让人产生认知偏差,其实,过于强调自己取得的成果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
尤其是在对外宣传中,如果过于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模式,容易疏远其他国家,中国的目标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更开放的胸怀。所以,应当更多强调中国模式中国体制与世界其他国家模式与体制的共通之处,不宜刻意突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