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正在重构的中国农业供应链

撰文: 茅岳霖
出版:更新:

截至华盛顿时间12月11日,有关当前中美第一阶段贸易谈判进展的看法仍在华盛顿引发争吵。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女婿,白宫高级顾问库什纳(Jared Kushner)12月9日出面定调,称两国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此前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和财长努钦(Steven Mnuchin)的谈判工作也由此呈现了些许效果。

但白宫历经一年多谈判,却尤未能给美国农业资本家打开中国市场的局面,仍令让分析人士不安。由于中国似乎已找到了在局部环境下撇开美国,重建供应链的手段,特朗普(Donald Trump)当局能给美国争取多少空间就成了一大问题。它不仅体现在大豆产业上,也覆盖了猪肉、牛肉、水果等其他产品。

面对美国大豆对华出口由2016年时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2.3%,下降到2018年的17.9%的局面,特朗普当局是很希望做出点成绩的。

遗憾的是,美国农业资本家似乎从美国发动贸易纠纷之初,就失去了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而今,中国在2019年内更于贸易对峙延续之际,找到了新的长期供货方。到2019年末,在美国最关心的大豆交易问题上,中国便已把目光基本转向了巴西和阿根廷。

根据美国出口商的数据显示,中国进口商固然已在12月9日预订购买了30万吨美国大豆,在6日时,中国政府还豁免了对总计100万吨美国大豆、猪肉的惩罚性加征关税。但这批货物的份额比起常规采购已相差甚远:也就在11月,巴西就向中国输出了大约485万吨的大豆,这一份额约占该国当月输出大豆的94%。

中国进口大豆从2017年到2019年的变化,让外界清楚地观察到了贸易战的最直观影响,这也让美国农业资本家成为最突出的受害者。(视觉中国)

事实上,中国已经在2019至2020年度的农产品采购过程中加大了对阿根廷、巴西大豆的采购力度。美国ADM、嘉吉等大型跨国粮企也依靠深耕当地市场,借此大发利市。

尽管巴西农业界担心,中国和美国如达成贸易协议,那么2019至2020作物年度巴西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可能会从上一年度的6,600万吨降至5,300万吨,但总的来说,美国大豆产业已经难以从中国取得多于2017至2018年度的3,258万吨的市场份额。

即便加上此前协议承诺的“1,000万吨”,其总量也不会多于2,000万吨.以至于有分析人士怀疑特朗普在12月2日对巴西、阿根廷发动的关税战恐怕就与两国对华输出大豆有关。

非洲猪瘟虽然导致中国市场的猪肉价格暴涨,但中国对含有莱克多巴胺(即瘦肉精)等药物的美国猪肉也同样敬而远之,这使得中国不仅选择从丹麦等国购买生鲜猪肉(图为丹麦“皇冠”牌猪肉),更尝试从南美、大洋洲国家购买牛羊肉,以此调整供应链结构。(视觉中国)

当然,中国农业在2019年度遭遇了非洲猪瘟的侵袭,这场席卷亚欧大陆的风波不仅导致了中国的养殖业可能不需要更多大豆用以加工为饲料用豆粕。也让中国开始调整农业供应链,转而以进口牛、羊肉来填补猪肉留下的空缺,譬如中国2019年上半年牛肉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以上。但这些市场空间同样没有美国企业的份额:曾在2017年6月重返中国市场的美国牛肉恰恰仍在被打击的范围之内。

目前,中国主要还是从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进口牛肉,但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中国又把新西兰纳入到了自己的采购清单中。根据新西兰肉类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在2019年4月,新西兰约有36%的输出红肉(即猪肉之外的其他肉类)是销往中国的。

在2019年下半年,新西兰已经把中国视为其牛羊肉及乳制品的最大市场。到11月4日,随着中、新正式结束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谈判,双方正在继续开拓乳制品、木材、肉类、水产品和水果的市场空间。(视觉中国)

到当年9月,新西兰对中国的顶级牛肉出口已增长了70%,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牛肉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与此同时,中国还成了新西兰羊肉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加之中、新两国还在11月4日完成了自贸协定升级谈判,进而大力开拓乳制品、木材、肉类、水产品和水果的市场空间,这种局面无疑会让美国农业界更为不快。

此前,美国农业部已加大力度,开始从2019年9月后对自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受损的美国农业界继续发放总额约160亿美元的补贴。但该国的农业资本家以及同样因贸易战受损的其他产业人士想来也不会坐视继续丧失中国市场的潜在风险。

可以想象,在华盛顿仍有鼓吹“脱钩”(decoupling)之声,美国跨国公司却仍能因为调整供应链布局而大发利市之际,面对2020年大选的特朗普想必也会在时局之下,通过权衡政治与经济利益,做出些符合其身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