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谈判已近十三轮 中美之争如何了?能否了?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上周四(19日)率领近30人的代表团到华盛顿与美国副贸易代表格里什(Jeffrey Gerrish)领头的代表团进行了一连两日的贸易谈判,双方均表示会面有建设性,为下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访美进行中美第13轮谈判释放正面讯号。可是,在会面首日传将于本周到访美国多州农场、甚至签下采购订单的中方代表,于次日应美方要求取消行程。曾言会考虑“中期协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改称他要一个“完整协议”,声言不急于在2020年总统大选前完事。两日之间坐过山车般的起落,为贸易谈判蒙上阴影。
中美之争以关税战为始,至今已延续445天,去年阿根廷G20习特会以后一连串谈判中的乐观其成,如今已变成“贸易战就是生活一部份”的平平无奇。虽然全球股市还会为特朗普“五时花六时变”的Twitter表态而起落,不过市场再也没有预期双方的关税战会有短期和解的可能。
中美对峙的全面化与恒常化
根据美国财长努钦(Steven Mnuchin)的说法,中美第13轮谈判将讨论货币政策的问题。这就解释了为何上周代表中国谈判的是有长期监管银行经验的廖岷,而非过去惯于充当此角色、主管国际经贸的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鉴于美国在8月5日已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而货币政策短期而言只是双方在关税战得失上的其中一个考虑因素,可见此次谈判即使有进展,也只会是寸进,而非走出中美之争的大迈步。
这种事态发展也让外界留意到,中美之争已逐渐走往全面化,不能再以“贸易战”概括,而全面化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其恒常化。
举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例子。联合国安理会原订于上周一(16日)通过一项延续“联合国驻阿富汗援助团”的决议案——援助团成立于2002年,如今将要协助周末(9月28日)的阿富汗大选,以及重建塔利班与政府的对话——却意外地出现争议。争议缘于美国不愿遵循过去三年同一份决议案的惯例,继续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贸易运输计划表示欢迎,因而惹来中方不满。
虽然中方最终于上周二(17日)以大局为重,决定接受没有提及“一带一路”的决议案,不过从此等小争端也可见微知著:美国逐渐将各种与中美贸易无关的国际合作愈收愈紧,把中美之争推向全面对抗。
《金融时报》首席美国评论员鲁斯(Edward Luce)上周四(19日)就有专文直批“全球将被压迫在中美之间二择其一”,造成美国“输少当赢”的“双输”局面。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台湾研究工作室主任戈迪温(Steven M. Goldstein)也向《香港01》表示,美国政坛正逐渐将中美分歧以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模型来解读,把所有关于中国的活动,从学术交流、娱乐、媒体到火车的制造,都安插上中国的“邪恶意图”。戈迪温更警告,这种全面化的对抗,将会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将原本未必有恶意的中国变成“危害美国国家利益与全球安全”的国家,使原本可以处理的分歧更难解决。
从美国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国安质疑与禁制、从特朗普政府充满干预意味的港台政策、从美国国务院种种游说他国不要与中国企业合作的行为等等,皆可见美方将对抗全面化的走向。
中方虽然一直愿意“用冷静的态度,透过磋商合作解决问题,坚决反对贸易战升级”(刘鹤语),可是兵来将挡、将可解之问题一一求解的态度总有局限,因此如果美国继续将双方对立全面化,中国也许会被迫到“必要时不得不打”(《人民日报》语)的地步,使中美对峙变成恒常的世态。
新认识中的正常谈判型态
然而,媒体炒作的“中美新冷战”实际上根本不可能重复美苏冷战的旧路,毕竟贸易战前中美双方也是各自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后双方建立起的互惠互利商贸关系与供应链,根本不可能切断于一刻。双方都紧握双刃剑,因此双方在贸易议题与各种外交、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矛盾交缠难解的形势下依然没有放弃谈判。
经历5月的中美谈判破裂、6月的大阪G20习特会,到7月的上海贸易谈判无果而终,以至在阿根廷习特会后以为纷争可以在90天内解决,并将以“美国赢了”告终的特朗普,其实已体会到中国的关税战承受力远比想像要高。
配合中国国内诸如加大财政支出、减低存款准备金率、放松信贷政策等宏观调控,以及人民币的汇价下降,中国已准备好迎接恒常的中美关税战。
于此,美方已认识到要“赢”中国、要她在核心问题无端退让几近不可能,因此当下的中美谈判已转到“中国多购农产品、美国不再升级关税战”等切身小议题上,而美方也没有如过去般要求一蹴而就的所谓“结构性改革”。
眼见美方对谈判有了新认识,中方也愿意在对等的条件下与美方互相释出善意,为解决各种小议题铺路。9月11日,中方就对部份美国农产物、化学品提供一年期的附加关税豁免,而特朗普以尊重中国国庆为由,将原订10月1日实施的新关税(在原针对2,500亿美元中国货的25%附加关税再上调5%)延后两周;9月13日,中方则进一步为大豆、猪肉等美国农产品豁免附加关税;上周五(9月20日),美方也对437项中国商品豁免附加关税。虽然此等善意在10月第13轮谈判前后可能再有变数,不过可见在新认识下,中美双方也愿意将可解之矛盾一一化解。
当然,双方既然已在谈判桌上,也就可顺道商谈结构性问题,毕竟两国若要避过斗则双害的长期对峙,无论透过谈判达成“大协议”的成功机率如何小,也值得一试。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上周与美国商会主席面谈时就继续大谈争取“大协议”,而廖岷访美期间也触及知识产权、强迫技术转让等核心议题。
来回拉扯下的务实与乐观
事实上,目前这种“不忘大处,却从小处着手”的谈判模式才是正常的谈判型态。而且,谈判之间双方的来回拉扯也是轻松平常的事。如今,中美贸易谈判每有变动都成了24小时新闻的主角,只不过是因为特朗普高调以关税调动支援贸易谈判的戏剧性做法,以及其Twitter治国的公关操作而已。观乎中美对峙的恒常化趋势,这种来回拉扯若要持续几年,也是不让人意外。
虽然这种来回拉扯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贸易战的关税将使全球来年生产总值下跌0.8%;自1997年开始统计的“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创下新高;摩根大通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跌破50点的收缩关口——不过关税战其实也有其务实的试金石作用,那就是它可让中美两国在不断调整其经济施压的过程中,了解到自身经济可以承受的程度。
由于经济下行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均非“是否可以接受”的问题,而是“什么程度可以接受”的问题,因此关税战,以及中美对峙所牵涉的其他经济施压,最终难免因其对双方经济影响的严重性不断提高,而变相为中美对峙的深度与广度设下一定的限制。除非某方不顾任何代价也要打击对方,否则在经济现实面前,双方的强硬派也不得不低头。
例如,美国固然想一举封禁华为,然而为免国内使用华为的小电讯商服务突然中断,特朗普政府已两度为华为解禁90天;更不说特朗普大言不惭声明要对中国货大加关税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多次为各类消费品,以及对消费品价格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商品,提供有时限或没有时限性的关税豁免,以免打击对美国经济极其重要的消费者支出。可见,中美对峙总为经济现实所限。
如此说来,中美之争能否终结?将如何终结?目前谈论这两个问题仍是言之尚早。不过,在美方认清中方坚持之后,可以预见双方在各种小议题上短期内将有不少磨合、进展的契机;如果此等趋势得以持续,未来数年的中美纷争该仍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至于长远而言,我们也许只能摇头一笑,向凯因斯借来一句明言:“长远而言,我们都死了。”
上文刊载于第181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23日)《贸易谈判已近十三轮 中美之争如何了?能否了?》。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