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协议已不能有效维稳中美关系
伴随着中美贸易代表商定10月初谈判,以及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9月18日前往美国开启先期磋商,美国方面关于中美要达成协议的消息很多。
特朗普(Donald Trump)9月17日表示,中国已经开始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对他的政府能够在2020年总统大选前与中国签署贸易协议表示乐观。此前9月12日他表示,他会考虑与中国达成一项临时贸易协议。但他更倾向达成一项全面协议。美国财政部长努钦(Steven Mnuchin)9月12日亦表示,特朗普总统可以随时跟中国达成协议,但他专注的是为美国工人达成尽可能好的协议。
彭博社早些时候披露白宫正在考虑一项有限的协议的说法。而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则援引白宫一位高级官员的话说,美国“绝对不会”考虑和中国达成临时贸易协议。无论是临时协议还是全面协议,归根结底美国方面正打算和中国签署协议是基本的事实。
中美达成贸易协议对于缓和中美关系的确有益,但在这里笔者想要强调的是,中美关系并不会因为中美贸易协议而回到过去。中美关系本质上已经开启了全面对立的新时代。在中美重启谈判的利好消息登上各大媒体头条之际,中美在其他领域的对立事件足以说明问题。
联合国安理会9月17日一致通过决议,延长联合国驻阿富汗援助团(UNAMA)的授权期限。此前2016、2017、2018年联合国安理会也曾通过这样的决议,当时决议文本中明确写入了欢迎国际社会对阿富汗的援助,其中包括“一带一路”计划。不过,此次决议在美国的提议下删除了有关“一带一路”的字眼,加入了支持“强化地区互联互通”,致力于实现“阿富汗繁荣”的说法。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凯莉·克拉夫特(Kelly Craft)在决议通过后说,“我们没有能够赋予这项使命更强和具有实质意义的授权,原因是某成员国坚持决议中使用该国政治优先项目(“一带一路”)的语言,而不是突出帮助阿富汗政府和人民的最有效的途径”。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张军在决议通过后则表示,对少数国家拒绝维持先前已有共识的文本表示遗憾。
中国忍痛没有动用一票否决权而是投票支持了协议。而美国力主去掉中国主张的字眼,无疑是一个下马威,对中国的敌意一目了然。
另外一个美国坚持不懈遏制中国的领域是5G。9月12日,美国国务院副助卿斯特雷耶(Robert Strayer)称,他与美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访问沙特、阿联酋和巴林期间,再次谈及有关华为5G网络安全风险问题,表示美方要确保网络框架安全,就必须将华为排除在5G网络之外。前不久9月2日美国和波兰签署5G安全声明,称要对5G供应商开展“是否受控于他国政府的审查”。尽管中美领导人会晤时特朗普言之凿凿承诺要解禁华为,但是美国围堵华为的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
如果说美国对华为的打压,预示着中美在技术领域的结构性矛盾全面爆发,那么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持续抨击,本身是中美在战略问题上全面对立。美国坚持在“一带一路”问题上抨击中国,正是因为这一工程被解读为具有某种战略意图,对美国的全球存在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挑战。美国的敌意来自于不安。
中美贸易战为中美之间的对立情绪推波助澜,但签订贸易协议却不会达到平息中美对立的效果。
2018年11月,出席新加坡经济论坛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明言,现在美中关系正在从合作转为对抗。随后他又在北京说,“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要重新定位。”
从哲学意义上讲,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美关系当然不能回到过去。但是这里所说的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并不是哲学层面的意思,而是说中美关系并不能回到过去“矛盾可控”的状态。
纵然美国国会两党分歧重重,但对华立场却渐趋一致,那就是中国在美国国防中占据头号战略地位。
伴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早就舍弃了全面接触。早在2015年前后,美国从官员、议员、智库、军方乃至媒体,就开始讨论从尼克逊(Richard Nixon)1972年访华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实行的与中国接触的政策是否失败,中美关系像现在这样“合作竞争并存”的态势能否持续,美国政府是否需要大幅度调整甚至改变对华政策。经过讨论,美国学界、官方和国会声音几乎一边倒认为,过去三四十年“以接触为主、遏制为辅”的大框架是失败的。
特朗普上台后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吿》、《国防战略报吿》、《国情咨文》均将中国明确定性为美国首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和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正式吹响了对华政策调整的号角。贸易战只是这一新基调下的一环。围堵、封杀、对抗,会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的主线。
无论达成临时贸易协议还是全面协议,中美关系如何平稳发展都是难题。因此中国要对贸易协议抱有平常心,对特朗普未来再次撕毁协议有准备,对中美矛盾再次激化有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