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话说】与中美贸易战丝丝相扣 白宫眼中的香港是什么?
一如外界预期,中美上海谈判没能为中美贸易战再次降温,中美博弈已然向着金融战、货币战的趋势发展。虽然美国方面很快宣布推迟对中国3,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对华为的禁售令也再次推迟90天,但特朗普近日又在公开场合表示“不想与华为做生意”,并最近明确将香港乱局与中美贸易谈判相挂钩。中美谈判的前景变得更加复杂与不确定。
《香港01》记者为此专程采访多国学者,就贸易战、中美战略博弈前景等相关话题与他们展开对话。本篇访谈对象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魏南枝。
01:在经历加征关税、人民币汇率浮动、美国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等一系列动作后,中美经贸牵头人日前通电话,随后美方表示对3,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10%的关税暂缓加征,近日还将对华为的销售禁令再次延后90天。你认为美方的态度传递了什么信号?
魏南枝:据估算,暂缓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约占比59%,主要集中于电机、电气设备及零件、机械器具及零件、玩具、鞋靴、服饰等商品,暂缓加征关税一定程度上与圣诞节有关。但一定要看清楚的是,作为美国来说,贸易战背后是大的国家战略与小的国内政治气侯不断互动、碰撞、调整的结果。
贸易战首先服务于美国大的国家战略。过去常说中美贸易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现在反而变成两国冲突的焦点之一,这其实是美国国内不同资本集团的博弈延伸到国际关系上的结果。支持特朗普的资本集团主要是军工资本、能源资本等本土性质更强的资本。而更具有全球属性并更受益于全球化的,则是高科技资本以及跨国金融资本等。
美国长期给中国贴上“专制”或“威权”等标签,对华采用“接触+遏制”双管齐下的政策,以前更看重“接触”,现在更看重“遏制”,这也说明美国政界普遍认为过去这些年对中国的“接触政策”是失败的。
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一方面保持了国力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的63%,且并没有因为美国的“接触”而如其所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性体制变化。
所以,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战略方针不是短期行为,即便特朗普无法连任,也许美国在具体如何“遏制”中国的方式上会有变化,但整个态势不会因为谁主政白宫、哪个党成为国会多数党而发生改变。
与此同时,贸易战也会服务于美国的“小政治气候”,毕竟贸易战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特朗普最大关注点是美国股市表现和民意支持率等,且旨在谋求连任。虽然特朗普反复宣传“增加的关税都是中国人承担了”,但从长远看美国的消费者还是会承担(至少)一部分,这是客观事实。所以在贸易谈判中间,美国会不断“变脸”。
所以,贸易战同时服务于美国大战略与美国国内小政治气候,这会是一种常态。
其实贸易战并不少见,只是中国人不习惯。美欧之间、美日之间,长期以来有各种形式的贸易战。中国也需要慢慢适应,因为“全球化”已经不是过去20多年来那样正面的词汇,西方大国民间“反全球化”的情绪,随之上升为美国等政策层面的“去全球化”。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主张“优化全球化”,未来中国会经常成为贸易战的攻击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来说也有积极方面,能让中国熟悉如何应对不同形式的贸易战,同时也让中国人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与了解自己。贸易战刚开始的时候,不少中国人都有点恐慌,“中国崩溃论”、“中国投降论”一度很有市场。经过这一两年的测试,很多中国人发现“好像也还行”,当然中国会有很大的压力,会碰到很多困难,但不至于翻盘或完全坠入经济崩溃。所以这也是“不打不相识”,(对中国来说)既认识对方也认识自己,也会更好地调整自己。
01:“中美将进行持久的贸易战”基本上已经成为全球舆论共识。不过在全球化遭遇危机与挑战,以及中美关系开始转向竞争为主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战与此前欧洲、日本等地区或国家与美国的贸易战,性质一样吗?
魏南枝:第一,这涉及如何看全球化的问题。全球化的声誉有一些受损,但是它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最大的几家全球性大公司2019年的市值超过了绝大部分的主权国家的GDP,不少跨国资本的利润还在膨胀,这是从数据上可以看到的事实。
第二,如果说中美贸易战和美日、美欧贸易战有什么区别,欧洲、日本与美国打贸易战的时间(历史)更长,中国才刚开始。欧洲、日本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们的经济结构与美国呈现出很高的同质化趋势,也即它们互相之间贸易战可打的东西相对较少;而中国与美国之间经济结构的互补性特别强,所以有很多领域都是潜在的贸易战领域,“可供打贸易战”的领域很多,但同时对彼此乃至世界市场造成伤害的程度会更大,这一点勿须怀疑。
第三,美欧、美日之间的贸易战就是单纯的贸易战,但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背后,如美国一些官员表态所彰显的,存在着两种制度之争甚至不同文明之争,博弈的层面要更丰富。
比如中美贸易战还没有正式打起来,技术战先开始了,从中兴事件到后来的华为;金融战目前其实已经开始了;包括最近香港的乱局,美国暗中推动“颜色革命”与其贸易战的步骤以及金融战的步伐等,都是相互配合、丝丝入扣的。何况特朗普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等已经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或“战略竞争者”,另外还有美国国务院原政策规划主任斯金纳(Kiron Skinner)的“文明冲突论”等。
所以中美贸易战的残酷性、全面性、体系性、持续性乃至于美国试图将对手打翻的这种决心、力度、强度、速度,确实与它同日本、欧洲的较量不一样。
01:你提到了贸易战与香港乱局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表现是,特朗普此前还在Twitter上说“很多人都因为香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指责我,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但没过两天又在公开讲话中明确将香港问题与中美贸易谈判挂钩。
魏南枝:以我对特朗普个人特点和做事方式的解读,相较于传统美国政客操弄意识形态,他这个人对实现交易(deal)的兴趣更大,香港议题会是他用于中美贸易谈判的筹码。
中美贸易战也罢,香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抗议行为也罢,其实是对中国人的一次“重新教育”,更加了解美国的双重标准逻辑,也更加了解美国政治体制。不少中国人以前觉得美国总统很厉害,权力很大,其实并非如此:美国联邦和州之间,联邦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国会与总统之间,甚至包括总统团队内部一些不同成员之间,他们之间的利益博弈是非常明显的。不过有一个基本在于,美国一整套政治制度的各个机构,都是由其战略目标指挥,“各司其责”地共同服务于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