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变货币战?数字“7”究竟有何魔力

撰文: 郑瑞
出版:更新: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之后,截至8月7日,仍然保持在7以上的位置。对此市场有焦虑、有疑惑,而美国则直接指责中国为汇率操纵国。
从8月5日上午9时15分到9时32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6.9225到离岸、在岸人民币双双破7,这中间的涨幅不过是连0.1都不足的差异,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民币破7是不是“汇率操纵”,破7之后对市场的影响又会如何?可以从中国央行的解释看起。

人民币的“报复”

8月5日当天,中国央行对回答关于人民币破7的问题,首先提到“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对中国加征关税预期等影响,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突破了7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在同日表示,近期,国际经济形势和贸易摩擦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市场预期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受此影响,8月以来许多货币对美元出现了贬值,人民币汇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可见,人民币的贬值的确和中美贸易战相关。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8月1日突然宣布对中国3,000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征收10%的关税,再次升级威胁。

央行对人民币贬值的操作,显然是对这一措施的“报复”。

人民币快速破7,和央行的操作有关。(Getty)

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是对这点的证明。8月5日,在市场并无过大刺激的情况下,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在1个小时之内就攀升至7元以上,央行的操作痕迹明显。9时35分人民币破7之后,一个小时之后的10时35分,央行相关负责人就立即接受了英国媒体的采访,稳定市场预期,这也很可能是提前安排。

当然,央行对人民币有所调解,不意味着中国就是“汇率操纵国”,按照美国财政部的标准,中国只有贸易顺差一项符合汇率操纵国的判定。用贸易战的维度看,这意味着中美可能开始在货币方面互相“出招”。

“7”的心理影响远远大过实际意义

数字“7”的魔力究竟从何而来?毕竟,无论是经济学家、观察人士还是中国央行本身,都明确地知道6.99和7.01之间,并没有任何类似质变的飞越,这个数字的特殊性几乎全部都是舆论赋予的。

除了过去十几年来,因为人民币几次在“7”的边缘徘徊,其实也并没其他指向说明,这个数值就是央行绝对的“警戒线”。从6.9到7,也说明不了宏观经济运行的预期变化有多大,资本外流的风险有多高,更难以说明人民币在国际的购买力。

人民币的这次贬值显然是针对美国。(AFP)

中国央行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英媒采访时,给出了对“7”最为贴切的解释:“人民币汇率破7,这个7不是年龄,过去就回不来了,也不是堤坝,一旦被冲破大水就会一泻千里;7更像水库的水位,丰水期的时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时候又会降下来,有涨有落,都是正常的。”

回顾2018年到现在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可知人民币在波动中有所贬值。去年年初,人民币曾连续4个月升值,此后逐渐走弱,即期汇率在10月底收于6.9734的年内低位,这和破7相比并没质的区别。

总体来看,今年人民币的走势和去年类似,同样受到经济基本面、美元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只不过,过去人民币在“7”附近的徘徊,多数是为打击对离岸人民币的空头,而这一次是为反制美国的关税威胁。

“7”并没什么魔力,更多是一个心理上的概念,人民币的波动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并不是破“7”就意味着危机。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表示,有信心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VCG)

人民币市场适应能力增强

在此次破7之后,央行回应称,浮动汇率制度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长期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以及短期内市场供求和美元走势。

在2015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而这也意味着央行调控的难度增加,因为人民币汇率既不会“死守”某个美元汇率点位,但也不应该因为套利投机者利用人民币贬值预期大肆炒作。

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曾有3次逼近7,分别是2016年初、2016年底以及2017年的中旬。在前两次,央行都采取了收紧境外人民币流动性,推高境外人民币利率,增加境外做空人民币成本的措施。其中,2016年1月,香港隔夜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HIBOR)曾分别高达13.4%和66.2%之高,远远高出正常水平。

几次让空头势力受挫之后,2018年10月人民币也濒临“7”的心理关口,然而 HIBOR并未出现异动,甚至随着市场消息面的积极变化,跌至2%以下。这一次的情况是,虽然HIBOR在8月6日在央行宣布发行30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之后上升,但也远不如2016年时的水平。

可见,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完善,汇率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正在增强,虽然仍在受到跨境资本的影响,但是波动回归正常。从这一点看,这一次破7,是人民币通过了又一轮“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