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换届】亲欧改革派小胜一仗
上周二(7月2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特别峰会上,经过一连三日的“困兽斗”,28个成员国领袖终于就欧盟建制五大要职达成共识,这让之前首日会议不欢而散的各国首脑松一口气。然而,名单中的欧洲议会议长人选、意大利民主党议员萨索利(David Sassoli)在上周三(7月3日)只在不足议会半数议席支持下当选,预示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现任德国防长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计划于本月中进行的任命投票仍是前途未卜。如果提名不获通过,欧盟各国领袖也许要把名单推倒重来。
根据现有提名,负责统合各国领袖的欧洲理事会主席将由比利时现任过渡政府首相米歇尔(Charles Michel)出任;欧盟外交事务主管由西班牙外长博雷利(Josep Borrell)担任;而碰巧遇上欧盟换届的欧洲央行行长空缺将由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继任。
虽然三人提名理论上不受欧洲委员会主席任命投票影响,然而欧盟换届是个“分饼仔”游戏,如果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委员会主席人选落马,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波三折中的妥协
根据此前做法,欧盟委员会主席该由欧洲议会最大党提名,但此举一直为各小党反对。欧盟各国早在6月中就想敲定换届名单,但本届最大党、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属的欧洲人民党(EPP)人选韦伯(Manfred Weber)却遭属第三大党“复兴欧洲”(Renew Europe)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坚定否决,迫使各国不得不在6月30日加开峰会解决争端。
及后,马克龙借6月28、29两日的大阪G20峰会时机,拉拢默克尔等与会领袖闭门讨论理想名单。其中,委员会主席一职给予议会第二大党欧洲社会党(PES)的提名人选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却闹出个满城风雨。除了人民党内一众国家领袖不满默克尔将主席一位拱手让人外,以波兰为首的中欧多国也极力反抗,因为蒂默曼斯素来针对波兰的“反自由化”政策。
于是,原来晚饭就能谈妥的问题,变成隔天早餐吃罢也未能解决。一夜未眠的马克龙虽然不点名指摘部份国家领袖有“背后图谋”,不顾欧盟整体利益,但及后他却主动妥协,转而支持属于人民党的冯德莱恩出任委员会主席,以讨好各人民党政要。
冯德莱恩曾支持北约增兵东欧,也得波兰欢心,其提名终得各国支持。更重要的是,照目前妥协名单看来,马克龙复兴欧洲的大计可算是小胜一仗。
冯德莱恩主张“欧洲联邦”
冯德莱恩虽然属于传统中间偏右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却是默克尔2005年向中线靠拢的内阁人选之一。曾任妇科医生的她,在2013年转任国防部长前主理劳工及社会事务,推动性别平等、同性婚姻和最低工资等,成为党内左翼代表。德国国防部长向属闲职,不过作为首位女防长的冯德莱恩,碰上德国经历二十五年削减军费后再重振军备的变局,在北约事务及欧洲人民党的防长会议上扮演重要角色。
冯德莱恩任职期间表现一般,在过度依靠外方顾问、高调批评德军有“态度问题”和军费开支异常等事项上卷入争议,更被默克尔执政盟党社会民主党批评为“最弱势部长”,逼得默克尔在其提名投票中投下弃权票。另外,冯德莱恩虽是唯一未曾被踢出默克尔内阁的人,她在2010年时却曾被推举为实权极少的德国总统人选,可见其政治势力的单薄。
对一心革新欧盟的马克龙而言,此等人选未尝不是好事。冯德莱恩出生于比利时,其父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已是草创欧盟委员会的官员,她13岁前更就学专门训练“欧洲人”的精英学校,说得一口流利英语与法语。至今,她仍是一派欧洲人作风,主张建立类似美利坚合众国一般的“欧罗巴合众国”,又支持“欧洲军队”的构想。由她去主导欧盟未来五年的政策,马克龙等改革派不但能安心,更能在欧洲理事会中与之配合。
拉加德倾向欧盟革新
其他职位的人选对马克龙的“复与欧洲”计划也不无好处。首先,欧洲央行行长人选拉加德本身就是法国人,虽然并非马克龙首选,但市场预计她会继续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路线,可算是马克龙击退紧缩鹰派、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Jens Weidmann)的一场小胜。
拉加德曾于法国前总统萨科齐(Nicolas Sarkozy)任内担任财长,自2011年担任IMF总裁以来,她除了挽救希腊债务危机有功之外,也乐于将焦点从过去的紧缩财政,扩展到“社会支出并非单纯的开支,而是对社会善治最明智的投资”的观点上,逐渐为IMF洗掉污名。这种敢于革新的取向,与欧盟改革精神不谋而合。
虽然律师出身的拉加德并无经济学术背景,不过正如《经济学人》指出,欧洲央行已有诸如前爱尔兰央行行长莱恩(Philip Lane)等顶尖经济学家坐镇,专业层面已无顾虑。反而善用社交媒体、常于媒体亮相的拉加德,能藉其长袖善舞,一方面协调沟通欧元区财政立场分歧的各国政府,另一方面更能就央行政策与普罗大众沟通,有助进一步整合欧元区。
米歇尔尽显政治才华
另外,欧洲理事会主席人选米歇尔无论在政党背景还是政治经历上,均极其切合欧盟整合、改革所需。
米歇尔是五大要职中唯一的“复兴欧洲”党人,可算是马克龙的比利时籍政治亲信。而比利时除了在地理上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外,其政治情况可视作欧洲理事会28国的缩影:除了根据语言及地理区分、权力极大的五大立法分区要融和之外,共有150席的联邦众议院更是派系纷乱,由12个党派瓜分,其中得票超过10%的只得两个,而有8个政党拥有10个或以上席位,使得多党政府成为常态。
能在情况如此复杂的比利时执政,本身就是个懂得调合各方势力的政治能手。
米歇尔的政治才华毋庸置疑。1994年他还在读大学之时,就以18岁之龄当上省议员,1999年当选国会议员,翌年再以25岁的年纪当上一省政府的内政部长,成为比利时史上最年轻的部长级官员;2011年,经一番党内争斗,米歇尔夺得当时国会第三大党“革新运动”(MR)的党主席一职。
至2014年大选后,“革新运动”排名第三,米歇尔却藉国内最大党想推举欧盟委员会主席之机,联结多党换得自己当上首相的交易,以38岁之龄成为比利时自1841年以来最年轻的内阁领袖和史上最年轻的首相。
虽然其政府于去年因移民争议而被迫解散,如今只领导看守政府的他,却来了个华丽转身,得到欧洲理事会主席的提名,其政治手段可见一斑,未来有助其“复兴欧洲”游说各国领袖推进欧盟改革。
议长与外长成社会党安慰奖
虽然,欧洲议会议长与欧盟外交事务主管两职的权力不及以上三职,但已当选的萨索利和待投票的博雷利,也属恰如其分的权力分配。
萨索利所属的意大利民主党,和博雷利所属的西班牙工人社会党,皆属欧洲社会党。后者近二十年来屈居人民党后,如今得票大挫,却成马克龙积极巴结的对象—他在5月底议会选举结果公布后,第一位会见的国家领袖就是西班牙工人社会党总统桑切斯(Pedro Sanchez)。
将这两个欧盟要职交到社会党手中,对“复兴欧洲”联结社会党一同推进改革甚有助益。
萨索利在2009年初次参政时,就已在欧洲议会代表意大利,可算是根正苗红的欧盟政治人;博雷利则是1975年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倒台后便即参政的政坛老手,在国内历任学界、政界要职,也曾于2004至2007年当上欧洲议会主席,在执行欧盟对外政策上应是游刃有余。
以上组合确实并非马克龙的理想名单,而其中最重要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冯德莱恩也因其威望未足,又非任何政党原本提名的人,引起部份社会党及绿党议员不满,在本月中的投票未必能轻易过关,导致名单部份人选可能有推倒重来的危机。
然而,欧盟的变革往往就是要在这种多国分歧、争论到最后的妥协之中缓缓推进。如果整份提名终能成事,可算是欧盟传统权力重新分配、渐向欧盟复兴改革派靠拢的一场小胜仗。
上文节录自第170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8日)《欧盟换届名单出炉 亲欧改革派小胜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