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客的脱欧荒诞剧:跳梁小丑展示自私自利
当地时间4月10日到11日间,一场旨在磋商英国推迟脱欧的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会晤即将决定不列颠的未来命运。
幸而欧盟剩余的27国似乎还是给大不列颠留了点面子,在10日晚些时候的大会上,欧盟各成员国达成一致,允许英国延期脱欧至10月31日。
为此,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已当即在会上表示,称“接受延期至10月31日的提议”,并将于次日(即4月11日)向英国下议院做声明,以及继续与工党讨论脱欧协定内容。
虽然在6月时,欧盟还将对此决定再次评估,但伦敦的局势终于不那么紧迫了。对伦敦的政治、经济各界观察人士来说,自2016年绵延至今的脱欧(Brexit)风潮也终于变成了一场“既折磨演员,也折磨观众”的荒诞剧。
此前,英欧双方达成的脱欧协定竟连续三次遭到英国下议院否决。在伦敦议会大厦的疑欧派议员对英国可能迎来的“无协议脱欧”命运无动于衷之际,英国引以为自豪三百多年的民主传统,似乎只剩下了一群跳梁小丑来展示其自私自利的一面。其制度的尴尬之处也随之呈现。而这种尴尬及丑陋的一面似乎也不仅仅局限於伦敦,华文世界在港台等地也能一窥其堂奥。
脱欧大计为何三年不成
对观察家和分析人士们来说,自2016年以来的英国脱欧风潮到2019年已经让所有人都丧失了耐心。
从2019年1月15日开始,伴随著英国下议院以432票比202票否决了特雷莎·梅政府此前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这位原临时接棒的英国首相就命运多舛。
特雷莎·梅为此不得不在欧盟和英国议会之间奔波游走、四处救火。到1月29日时,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Donald Tusk)就表示欧盟“并不打算重启(脱欧协议)谈判”。
尽管特雷莎·梅到2月7日又飞去布鲁塞尔,换得了欧盟方面“目前仍然没有进展,谈判将会继续”的承诺,但英国议会到3月12日竟再次否决其脱欧议案。
有见英国下议院连番否决脱欧议案时,伦敦和布鲁塞尔的很多政要也终于坐不住了。当英国政府在3月25日宣布“失去脱欧控制权”后,特雷莎·梅“暗示愿意有条件辞职,以换取脱欧协议在议会的通过”的做法更让外界嗅到了阴谋的气息,不过此等做法依然挽救不了其脱欧协议,协议的法律条文在3月29日的原脱欧日再送国会表决,虽然获得了更多支持,却仍遭到否决。
尽管到4月10日,欧盟与特雷莎·梅当局总算达成了新的脱欧延期安排,但一系列疑问还是飘荡在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间:无协定脱欧不行,脱欧协议又遭否决,伦敦的政客们到底想怎样?他们到底是在考虑英国国家利益,还是在考虑自己党派的利益?到底是想让特雷莎·梅难堪地下台,让自己赢得执政机会,还是为英国的前途著想?
在暗流涌动的议会政治背后,任何观察家都难免会心中升起居心叵测的猜想。而现状也的确与这种猜测吻合。譬如英国最大反对党工党党魁科尔宾(Jeremy Corbyn)本人虽口称支持脱欧的,其麾下成员则大部分愿意英国继续留在欧盟。这种制造矛盾,迫使特雷莎·梅政府倒台的举措将使其有望在未来大选中赢得执政机会。
事实上,环顾伦敦自2016年6月23日脱欧全民公投后的风波,稍有知觉的观察家应该都可以看出这些政客们的投机之处。
资料显示,在2016年6月23日前,以英国下议院为代表的政界人士大多选择继续留下。保守党政府内只有6名部长赞同脱欧。如今正是脱欧派大员的伦敦前市长约翰逊(Boris Johnson),也曾被指毫无定见、是个投机主义者。
只不过在英国民意之下,卡梅伦(David Cameron)政府当时为施压欧盟、恐吓国内强硬人士的一场假戏竟成了真。这使得伦敦的政要们竟不约而同地选择撒泼:如果非得面临强制执行,那么就设法反悔。
如何维持民主的体面
英国面对退出欧盟的局面已经别无选择,但伦敦的政要们非但不会接受现实,更希望临阵反悔,以数百人的民主对抗被自己煽动起来的民意。或许这种近乎于悔棋的手段正是英国议会民主的常态:如果能达到目的,恐怕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幸而,在特雷莎·梅4月上旬的外交活动后,欧盟各国还多少给大不列颠保留了一点体面。
在4月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欧盟紧急峰会前商讨英国推迟脱欧的相关事宜前与特雷莎·梅密会了大约一个半小时,会后未与媒体见面。虽然德国政府发表的声明仅提及两人会谈主题是英国即将退出欧盟,未公布其他内容。但德方披露的这一情报已足以说明问题。
有分析认为,默克尔为首的德国方面可能已经给英国留出了一点退路。此前据德国媒体报导,默克尔已在德国联邦议院联盟党党团会议上发表讲话,称“将英国脱欧时间推迟到2019年底或2020年初而且按照欧盟与英国商定的协议进行,是符合德国利益的”。
默克尔还强调英国的战略重要性,表示欧盟在英国脱欧后也要与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考虑到德国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欧盟对英国的怜悯也随之呈现。
在默克尔力抗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强硬取态下,脱欧终能押后至10月底,伦敦在这场风波中似乎就多少能维持一点仅剩的面子。这对于学习了英国经验,动辄“拉布”,上演“全武行”的港、台等地来说,无疑是个极有意义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