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主义”绝非政治正确的空谈
“多边主义”如今已是我们听得生厌的一个词。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4月9日的中欧峰会之前,就在德国《商报》(Handelsblatt)发表署名文章,再次强调“中欧须共同高举多边主义”的重要性。
3月26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四巨头”的巴黎爱丽舍宫会谈上,各方也表示要推进多边主义。
相对于多边主义的,当然是“房间里的大象”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单边主义政策。可是,这么多的“多边主义”到底是否纯属政治正确的空话?
在政治新闻中,有极多的言论也是“惯听却不明所以”、“总之是某种好东西”的用词。李克强德国《商报》文章的标题“拥抱开放、合作共赢”就是其中一例,而“多边主义”又是另外一个例子。
这类用词,说出来很好听,很“政治正确”。不过,常人听之,或以之为对特朗普治下美国的批评专用语,或以之为耳边吹过的一阵风,却没有理解其中深意。
国际秩序:多边 vs 双边 vs 单边
所谓的多边主义,在哈佛学者卢之(John Ruggie)的定义中,是一种国际机制的模式──这一种机制有三大特征:(1) 有3个或以上的国家参与,用以协和各自的关系;(2) 以一系列普遍行为准则为基础;(3) 不以个别国家的特殊利益或需求为决策考量。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甚至是欧盟,也是多边主义机构的表表者。
相对于多边主义的,则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
一个双边主义的国际机制,参与者只有两个国家,其中关系协调的考量并不干涉第三者。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议就是双边主义的代表。
至于单边主义,更是连国际机制也没有的国际行为模式,只以一国之意愿为基础,不管受影响的他国反对与否。
特朗普治下美国的一系列行为皆可算是单边主义的例子:退出巴黎气候协议、退出伊朗核协议、制裁伊朗、加征钢铝关税、以汽车关税威胁欧盟、多次对中国货物增加关税、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将伊朗革命卫队列为恐怖主义组织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中国、欧盟各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近来不断连番高唱“多边主义”,也无可否认是对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的反驳。
然而,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多边主义”究竟有甚么可取之处?
只有多边主义 才能对所有国家有利
首先,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只有多边主义能照顾到实力不足以称权全球、有需要与他国建立长久关系的国家。
从全球政治的层面来看,单边主义对小国而言当然是极为不利;诸如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就是其中明证。
然而,双边主义也是小国极不愿见的国际行为模式,因为在双边主义机制下的“合作”双方实力时有悬殊对比,双方能建立的关系,在利害分配上也只能向强方倾斜。
特朗普最近以封锁美墨边境及增加汽车关税作“警告”,去向墨西哥施压,要求后者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就是其中一例。墨西哥有八成出口皆流向美国,封锁边境将对墨西哥造成巨大经济打压;然而,美国媒体对封锁边境的担心,却显现在牛油果供应将有不足等问题上──两者实力之差距,由此可见。
因此,多边主义除了可以改善这种强国以力压人的情况外,还可以联合一众小国的实力与利益去加大对外谈判的筹码──欧盟、东盟等就是其中的明显例子。
多极的全球化下 多边主义有利中欧
对于欧盟和中国而言,虽然美国的实力早已不足完全压服两者,可是中欧都看到,在未来世界权力多极化的趋向下,根本再无霸主,而在全球化的世代中,各国无可避免要发展长久关系,这些需求都必需多边主义的国际机制去满足。
故此,在美国单边主义政策风行之际,中欧更感到维系多边主义的迫切性,而成为两方合作的核心原则,于是我们最近才会不断听到“多边主义”的语词不断重复又重复。
当然,多边主义的机制需要一套“普遍的行为准则”,因此中欧双方才会在诸如“全面投资协议”等原则性的安排上进行密切交流。
多边主义 符合正义原则
除了现实政治的考量外,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也符合更为抽象的正义原则。
从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到美国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的传统看来,对于正义的判准皆是“从一个普遍的角度,放开个体利益和处境的考虑,再决定这个世界该是如何运作”。
放诸国家的层面上,其理如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知道自己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却不知道自己是强国,还是弱国,最理性的抉择,也会是一套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而非双边主义或单边主义。因为在多边主义之中,无论强国、弱国皆能获益,而在双边或单边主义的世界中,如果一国不幸沦为弱国,就几乎只有引颈待割的命运。
在理性的考量下,多边主义也正符合正义原则中的理想状态。
多边主义,当然是政治正确的语词,然而无论是从现实政治利害考量入手,还是从正义理想的抽象思想出发,它也却绝非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