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内瑞拉危机】美国的门罗主义回来了
当地时间1月23日,委内瑞拉国民议会主席瓜伊多(Juan Guaido)宣布就任该国“临时总统”。随后,除玻利维亚、古巴及墨西哥外几乎所有美洲国家均在第一时间承认其合法性。
瓜伊多“宣誓就职”后,并未控制军警部队,也未掌握重要国家机关,至今仍是光杆司令。即使如此,瓜伊多获得一众国家“站队支持”,显见政治主导的趋势。这也代表著,美国曾一度淡化的“门罗主义”,真的又回来了。
瓜伊多宣布就任后,不少中文传媒均以“政变”下标题。但同其他国家政变势必伴随军警政府改旗易帜不同,瓜伊多的“政变”尚且停留在口头上,目前更应形容为一次“危机”。但包括美国在内几乎所有国家对他一面倒的支持,却有机会令政变真正付诸实现。
美国仍在拉美独大
相比群雄混战的中东,南美的地缘政治格局清晰许多。作为区域唯一大国的美国,在经济、政治及安全领域都拥有无可超越的影响力。以委内瑞拉邻国哥伦比亚为例,其对美出口数额占总出口额32%。美国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资(FDI)亦占该国四成。
与此同时,美国一向不回避在中南美洲“武装保卫美国利益”。1983年10月,7300名美国士兵仅用两天时间便攻占格林纳达,推翻当地亲苏政权。6年后的1989年,美国又入侵巴拿马,推翻当时管治巴拿马的曼纽·诺列加(Manuel Noriega)政权,两次军事行动均未受到太大阻力。这也令外界推测:如果委内瑞拉政府军不倒戈,美国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瓜伊多获得政权。
委国政治危机爆发后,特朗普便表示:虽然当下没有派兵前往委内瑞拉的计划,但“所有选项”都会纳入考虑,意味不排除采取海上封锁或未来出兵的可能。国务院高级官员亦放话称马杜罗和其亲信现时并无他选,只可“和平移交”政权,形同最后通牒。
奥巴马图终结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前总统门罗(James Monroe)在其国情咨文中提到美国政府的外交原则:美国不会干涉欧洲事务;但欧洲不可将美洲国家作为殖民地,任何相关行为均会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二战之后,美国放弃了门罗思想中“孤立主义”的成分,仅留下“将拉美视为美国利益范围”的霸权主义成分,并延续至今。
然而这样的思潮,在过去8年的奥巴马时代颇有松动。2013年11月,时任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在演讲中提到:“我们不再遵从门罗主义,而是遵守美洲国家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做出的决定,以推进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宣告美国南美政策的转向。2014年底,奥巴马同古巴领袖劳尔卡斯特罗(Raúl Castro)发表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关系正常化,亦改变美国冷战后敌视古巴的态度。
内外因同助门罗主义回潮
只不过,全盘逆转奥巴马政策的特朗普政府,显然不这么认为。去年2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蒂勒森(Rex Tillerson)在展开拉美之行前在得州奥斯丁大学发表演讲,鼓励委内瑞拉军队协助国家“和平过渡”。
而特朗普在去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演说中亦提及“我国国策自门罗(James Monroe)总统起,一直是拒绝外国干预这一半球和我们自身的事务。”,重新宣誓美国将忠于门罗主义。今次委内瑞拉政治危机,恐怕将再次证明“门罗主义真的回来了”。
门罗主义的回潮,一方面自然源于特朗普单边主义,及美国优先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拉丁美洲左翼势力的消退,也为门罗主义回潮提供沃土。奥巴马时期的拉美,左翼势力仍占主流:无论是巴西的罗塞夫(Dilma Rousseff),阿根廷的费尔南德斯(Cristina Fernandez)或是厄瓜多尔的科雷亚(Rafael Corea)尽管在“左的程度”有所差异,但都将“独立自主,同美国保持距离”设为外交原则。
只不过,2010年后左翼政党糟糕的经济成绩单令其一个又一个丧失政权,令反对美国沙文主义的声浪愈发微小,更铸就如今共同反对马杜罗的右翼“利马集团”。古话说“天助人助”,若要摆脱对美依赖,争取更多民意支持,拉美左派仍有很长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