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峰会】贸易战无期 RCEP可为北京所用?

撰文: 郑悦
出版:更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2日到访新加坡,参加第33届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峰会。峰会重点之一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成为关注焦点,中国如何看待RCEP?中国又是如何看待与东盟的关系?

东盟模式的高明:寻找利益共同点

第33届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峰会在新加坡召开,会议重点之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的进展情况成为外界关注的对象。

彭博11月11日报道称,RCEP是中国大力支持的计划、而除了西媒之外,台湾媒体、日本媒体等都将RCEP的报道字眼放在“中方力推”上面。即使是国内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亦认为RCEP是中国为了防止美国在高端经贸市场割裂中国而主动推动的协议。

实际上,RCEP是由东盟国家推出并且大力推行的计划,并非西媒所塑造的所谓“中国为了与美国分庭抗礼而主导RCEP的推行”。

11月12日,第17届东盟经济共同体理事会会议在新加坡举行。(视觉中国)

东盟高明的“生存之道”

东盟为了进一步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强东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出建立一个以东盟为主导,全面、现代、高质量、互利的自由贸易区。除了东盟10国之外,东盟邀请与东盟有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参加。中国同意加入,正是看到RCEP与中国发展战略与利益的契合之处。

这恰恰是东盟的“生存之道”,高明之处。

放眼全球,很少有一个政府性的国际组织像东盟一样,能够同时与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众多国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是日本,亦面临夹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局面。而东盟模式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够找到多方的利益共同点,凭著互利互惠的精神,不加以条条框框的政治限制,以此推进多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那么,中国又是怎样看待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呢?

中共风格的《2030年愿景》

李克强到访新加坡之前,《中国政府网》刊文表示,中国将在会议发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寻求各方通过。

李克强到访新加坡出席第33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11月13日,李克强在第44届“新加坡讲座”(Singapore Lecture)发表演讲。(路透社)

2017年11月于菲律宾举行的第20届“中国—东盟领袖峰会”上,李克强提出制定《2030年愿景》的建议。12日新华社报道,中国驻东盟大使黄溪连表示,中国与东盟经过多番协商之后,已就《2030年愿景》达成一致共识,预计在“东盟峰会”期间通过并发表。

《2030年愿景》在回顾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15年来的历程之上,规划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蓝图。内容上涵盖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创新驱动发展、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

可以说,《2030年愿景》是在中国-东盟过往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出中方所期待的、下一阶段的多层次多方位合作,是为中方草拟的中国-东盟“合作路线图”。

2017年7月25日,于柬埔寨举行为期三天的“第11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中,双方探讨如何推进中国-东盟减贫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如何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内外关注等议题议题。(视觉中国)

“抑制美国”仅为额外收获

整体而言,《2030年愿景》具有鲜明的“中共风格”。中国使用“愿景”一词,而非“协议”之类的字眼,显示了中方著重于长期发展路线的规划,并非是通过签订协议,这种“实牙实齿”的方式。而是通过与东盟一步步的协商与“磨合”,逐步加强双方的合作关系。如若双方在磋商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化解的问题与矛盾时,双方仍然留有“余地”,可以再作调整,而不影响双方战略合作的大局。

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有分歧,比如南海议题的争议,但是中国与东盟双方之间存在众多利益共同点,这是中国愿意加入RCEP的原因。中国加入RCEP可以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自贸网络,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激发国内的市场活力,而不是为了针对特定的国家,或把RCEP当作中方的武器。

当然,中国这么做的客观效果之一,便是面对中美贸易战仍然难以解决的局面,RCEP可以加强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合作深度及广泛面,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对冲来自美国贸易战的压力,可谓“额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