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峰会】北京透露自身期待 何谓《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

撰文: 唐宇廉
出版:更新: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一至周五(12日至16日)对新加坡进行正式访问,其间会出席东盟(ASEAN)系列会议,阐述中方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主张。在李克强出发前,“中国政府网”便刊发长文,当中在“中方期待”这一栏,直接写到“会议发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那么,这个《愿景》究竟是什么?何以让中方如此期待?

争议虽在 无阻中国、东盟合作

东盟会议召开前,《日本经济新闻》上周六(10日)引述消息人士称,中国希望通过《南海行为准则》,阻止南海域外国家在该海域进行石油开采,目的是限制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日经》消息来源暂时未获确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回应报道时表示,《准则》案文磋商已顺利起步,呼吁各方不要作过多无谓的揣测。

近年来,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摩擦不断,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更一度令中国与部份周边国家闹得很不愉快。可是,尽管有著不少矛盾,但近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其实也日益频繁。

政治上,双方自1991年开启对话进程以来,中国先是在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建立战略伴关系,接著还在2011年和2012年,先后促成“中国—东盟中心”和中国驻东盟使团成立;

经济上,中国是第一个与东盟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目前已是东盟头号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随著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双方的经贸合作相信只会有增无减。

至于在规避冲突、加强合作等领域,双方也有不少具体措施,包括在2016年9月,通过《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以及《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两份文件,完善双方共同管控南海局势、避免海上冲突危机爆发和升级的机制。去年5月,中国与东盟还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

2016年,中国与部份南海周边国家就南海主权闹得不可开交。双方后来出台了一些措施,希望避免冲突。(视觉中国)

《2030年愿景》:定下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

在2017年11月中于马尼拉举行的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各国宣布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经过多番磋商,包括在北京积极推动下,各国终于在8月初的中国-东盟外长会上,就《2030年愿景》达成共识,并会在今年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通过。

《2030年愿景》除了定义截至2030年,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也会为政治、安全、经济和人文合作设定具体目标。

就在李克强出访前,北京便把自身期许说得很清楚:透过发表《2030年愿景》,规划中国与东盟关系,以及未来合作发展。具体来说,北京希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深入对接,实现互共赢,同时积极支持和参与东盟智慧城市网络建设。

而在未来推动《2030年愿景》时,双方亦会因应当时的情况,适当地作出调整。

李克强2017年出席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会议宣布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视觉中国)

长年政经往还 助推动双方合作

东盟秘书长林玉辉在周日(11月11日)刊出的新华社专访中形容,自从在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关系不断扩展,互利共赢合作领域广泛,并且不断深化。他认为,《2030年愿景》将为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在未来10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出现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以怎样的态度来管控分歧。

若从双方在政治、经济上的合作日益频繁,以及就领土争议出台了不少防止冲突恶化的机制来看,双方整体上是沿著合作的方向进发的。而正正因为有这种规避冲突、加合作的意愿,才会有如今《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通过。

林玉辉(左)强调,《2030年愿景》将为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在未来10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图为他今年6月会晤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时的情况(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