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后的又一次考验 天主教需要第二场“宗教改革”?
天主教廷近来丑闻频出,令其公众形象大受折损。而即便是善于公关的教宗方济各本人,似乎也无法扭转颓势。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于8月26日在都伯林的凤凰公园(Phoenix Park, Dublin)举行了一场公开弥撒,以结束其两日的爱尔兰访问行程。在教会性侵丑闻的阴影下,公园草坪人群疏落,只得13万人,与39年前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凤凰公园举行弥撒,引来过百万信众参与相比,有天渊之别。
天主教在爱尔兰其实已衰落良久,亦非个别例子。在现代社会,要复兴天主教,教庭似乎需要第二场“宗教改革”。
天主教曾经是爱尔兰人的核心身份认同,在独立运动中,天主教信仰是对抗英国新教的重大助力。在1973年,爱尔兰有超过90%的天主教徒会每周上教堂,今日却跌至约30%。
天主教衰微 亟待改革
宗教影响力的衰微,同时反映在意识形态的改变上。在本年5月的堕胎宪法公投,爱尔兰通过支持修改宪法中禁止绝大部份堕胎的条文。去年初,又选出了第一位同性恋总理瓦拉德卡(Leo Varadkar)。在2015年的同性婚姻公投,爱尔兰人又以六四之比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
愈来愈多人离开天主教,并非爱尔兰独有的现象。在传统的天主教阵地,例如西班牙、法国等,教徒比例已下跌约20%。而在天主教大本营意大利,亦有约10%的下降。
在宗教已非必要,而只是个人选择的现代社会,天主教实应反身自省,与时俱进。
不过,教内亦有不少人在开倒车。例如,在上周五(31日)就有澳大利亚天主教主教公开反对立法强制神职人员,在涉及性侵的情况下,违反《天主教法典》的告解保密条例,将忏悔者透露的罪行向执法部门举报。这种做法其实是将神职人员当作是“神学家”,而非引导人民走向神的“牧者”。
教宗方济各的渐进改革:教廷是“牧者”而非“神学家”
出身于阿根廷的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是从8世纪以来,首位来自欧洲外的教宗。在南美洲著重社会参与的天主教传统薰陶下,方济各并不太顾忌天主教的传统教义,以“牧者”的身份为先,“神学家”的身份为副,希望扶起数十年来一直走下坡的天主教。
不过在天主教建制中保守派极多的情况下,方济各只能步步为营。在2016年,教宗发表了题为《爱的喜乐》(Amoris Laetitia)的宗座劝谕,其中在一个“注脚”中,他就想为如再婚者等处于“不为教义接纳关系”的人打开接受圣礼的大门。
在其他具争议的问题上,方济各亦积极发表意见。例如在同性恋问题上,他就说:“如果一个人是同性恋者,又想追寻上帝,又带著善意,那轮到我去批判他?”在死刑问题上,他亦本著“生命神圣”的立场,宣告死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
这种小修小补,正是想避开保守派的压力。
传统保守势力反弹 危及教宗之位
然而,方济各的“小改革”却引来教内保守势力的攻击。例如《爱的喜乐》就引来保守派发表《质疑》(Dubia),要求方济各澄清教义。而方济各至今亦没有正式回应。
梵蒂冈前驻美国大使维加诺(Carlo Maria Vigano),在8月25日趁教宗方济各在教会性侵事件争议之下访问爱尔兰时,在《全美天主教纪录》(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指责方济各包庇涉及性侵的主教,理应请辞。虽然维加诺并无提出实质证据,但其时间点之巧合,很明显背后有政治动机。
放弃渐进主义 再来一次“宗教改革”?
教廷备受性侵问题困扰,在教外不断受到指责;而教内又有不少反对天主教与时俱进的保守派去攻击教宗方济各。此时此刻,方济各可谓内外受敌,其改革的渐进主义,似乎寸步难行。
方济各教宗地位现在已有不保之虞,亦有不少信众要求教宗公开交代。事情发展令人想起16世纪时教廷腐败到以卖“赎罪卷”赚钱所造成的危机。当时,马丁路德带领新教兴起,而天主教则被迫反省自身,而作出宗教改革。
今日的方济各本有改革之愿,是否应该主动出击,不再畏首畏尾,去开展第二场“宗教改革”,以解天主教的重大信仰危机?这也许是上次宗教改革400多年之后,对教廷的另一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