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日撤换以色列防长:内塔尼亚胡终于等到特朗普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11月5日美国大选当天,以色列也发生政坛巨变: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以“不信任”为由,撤除国防部长加兰特(Yoav Gallant)职务。

内塔尼亚胡表示,自己与加兰特在军事行动上存在重大分歧,虽曾多次尝试弥合差距,但差距愈来愈大。内塔尼亚胡又批评,问题以一种不可接受的方式让公众知悉,且更恶劣的是遭敌人幸灾乐祸,并从中获得很多好处。

而加兰特也不甘示弱,于当晚召开记者发布会,公开自己被解职的3个原因。

图为2024 年11 月5 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Yoav Gallant)遭免除职务后召开记者会。(Reuters)

首先是极端正统派入伍问题。加兰特称自己绝不允许有关正统派免于入伍的“歧视性、腐败的法案”获得通过,“每个人都必须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并参与保卫以色列的使命”。

再来是人质问题。加兰特强烈暗示,以色列应该优先考虑达成停火协议,将剩下的101名人质带出加沙,即使这样做意味著哈马斯将能在加沙地带幸存。“抛弃人质的伤害,永远无法弥补” 。

最后是究责“阿克萨洪水行动”。加兰特呼吁政府对去年10月7日的哈马斯闪击进行调查,表示需要了解真相并汲取军事、政治和安全教训,这是以色列军队应对未来挑战的唯一途径。

加兰特接著哽咽表示,保护以色列安全是自己一生使命,但“道德黑暗”已经席卷这个国家。而随著免职消息曝光,以色列各大城也出现了示威活动,与庆祝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的标语形成鲜明对比。

显然,内塔尼亚胡选在美国大选当日动手并非偶然,除了双方积怨已深外,也带有一定的政治算计。

图为2024 年11 月5 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免除国防部长加兰特(Yoav Gallant)职务后,以色列特拉维夫有民众示威。(Reuters)

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盘算

首先是内塔尼亚胡的政治考量。从操弄权术的本领来看,内塔尼亚胡无疑是经验丰富、极具政治手腕的政治人,其领导风格坚定且强硬、善用分化策略和盟友关系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所以能长期掌控以色列政坛并且多次出任总理。但这只“九命怪猫”近年遭受不少挑战,其中包括法律纠纷(例如腐败指控)以及来自不同政治派别的压力,确保内阁团结和权力于是成为内塔尼亚胡的心病,尤其是在国防这个关键领域。

不论是任何时期,国防部长都是以色列安全机构的核心人物,拥有重要的军事决策权。而加兰特作为前高级军事将领,也曾被认为是内塔尼亚胡的忠实支持者,协助他处理巴勒斯坦问题和以色列安全事务。但随著内外政局变迁,加兰特逐渐与内塔尼亚胡渐行渐远,例如早在2023年3月以色列爆发司法改革争议时,加兰特就曾因反对强推改革而遭解职,但在民众群起示威下,内塔尼亚胡只能被迫同意加兰特复职,不过这不表示两人嫌隙从此消于无形。

2023年10月加沙战争爆发后,加兰特虽一度服膺内塔尼亚胡领导,但双方关于人质、停火的分歧持续浮上台面,而这种分裂明显冲击了内塔尼亚胡威信,对后者来说,这无疑是新仇旧恨一起发酵,加兰特非除不可。因此早在今年9月,以色列各大媒体就已盛传加兰特将被解职,只是当时以军尚未入侵黎巴嫩、加沙战略泥淖则持续难解,直接撤换防长或许太过难看,所以才拖到今日。

图为2023年10月28日以色列总理本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加兰特于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军事基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Reuters)

从内塔尼亚胡的个人视角出发,解雇加兰特首先可被视作清理内部潜在对手的手段,以确保自己的权力基础不被削弱,并向其他内阁成员发出明确警告。此外,内塔尼亚胡的领导风格强硬,倾向采取强力措施压制巴勒斯坦,但加兰特可能相对保守与慎重,因此才会有今日的“总理防长不同调”场景。而通过撤除加兰特职位来减少政治掣肘,内塔尼亚胡能更好实现自己的对巴勒斯坦的强硬立场。

而从稳定执政联盟的视角出发,以色列采取比例代表制、政党派系林立,往往需要组建多党联合政府来取得议会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内塔尼亚胡必须在不同派系间寻求妥协,才能维持执政联盟的稳定性,例如取悦当今与他共同组阁的极右与宗教小党们。而加兰特在国防事务上的务实与安全优先立场,可能与极端小党的激进主张产生矛盾,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内塔尼亚胡动手的诱因,以安抚其他激进派系或鹰派势力。

图为2024 年11 月5 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免除国防部长加兰特(Yoav Gallant)职务后,以色列特拉维夫有民众示威。(Reuters)

为什么在美国大选当天动手

而之所以选在美国大选当天动手,内塔尼亚胡应有两重考量。

首先是对美传递自己的强硬立场。众所周知,美国一向是以色列的最重要盟友,加沙战争能打到现在,华盛顿的军事和外交支持至关重要。而美国两党的对以支持虽然总体稳定,拜登(Joe Biden)政府与内塔尼亚胡的关系却一直相对冷淡,主因在于,相较于特朗普与共和党,作为民主党人的拜登还是更注重人权和以巴和平进程,拜登甚至在选前表示,以色列若不开放更多援助进入加沙,美国可能削减对以军事援助,媒体上甚至一度有“拜登更偏好加兰特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在等特朗普胜选”等传言。

从这个背景来看,内塔尼亚胡选在美国大选当日撤换防长,可能意在向美传递明确信号:不论谁胜选,以色列都不可能调整现有立场、不会在安全问题上轻易妥协,也不会给加兰特“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虽说从结果来看,特朗普旋风横扫各大摇摆州,但选前民调毕竟还是呈现双方势均力敌,内塔尼亚胡恐怕也不能确定特朗普必然当选,所以会有这层担忧。

2024年11月5日,美国密歇根州,图为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发表讲话,他翌日宣布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Reuters)

再来是尽可能降低内外政治冲击。内塔尼亚胡显然知晓,美国总统大选会是当日的全球媒体关注焦点,与之相比,以色列内部的人事变动恐怕相对无足轻重。选在这天动手,以色列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各方的质疑与谴责;而即便最后是贺锦丽(Kamala Harris,又译哈里斯)胜选,拜登政府也会先专注国内大选结果,对以色列内政的介入程度相对有限。

当然由加兰特的民间威望来看,内塔尼亚胡此举不可能船过水无痕,还是会在以色列内部引发舆论风暴。一来加兰特的“停火换人质”方案确实有不少舆论支持,二来内塔尼亚胡如此行事可能激发部分民众对于总理操弄权术、用战争维持政权的不满,三来加兰特与以色列军方保持紧密联系,内塔尼亚胡此举可能在军方中引发不安情绪。

图为2024 年11 月5 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免除国防部长加兰特(Yoav Gallant)职务后,以色列北部城市纳哈里亚(Nahariya)民众示威。(Reuters)

特朗普将持续巩固美以互动

不过整体来说,特朗普胜选还是内塔尼亚胡的一大利多,这也让撤换防长一事显得不那么严重。

首先是美以政军联盟的再巩固。在前一任期内,特朗普就曾大力支持以色列,包括将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推动以巴“世纪协议”、促成“亚伯拉罕协议”等多项历史性举措,都在国际引发争议,却也得到以色列政府和部分民众的高度赞誉。而特朗普未来再度执政,预计也会重拾类似政策,继续对以军援、并以更强硬方式压制巴勒斯坦,进一步强化美以联盟。

接著是重申美国在联合国及国际机构的对以支持。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就在联合国和国际场域中频为以色列站台,反对多项针对以色列的决议。未来特朗普还是会继续这种政策,强力支持以色列,对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亲巴立场”,有效减轻以色列在多边外交场合的压力。当然这种作法拜登政府同样不缺,只是姿态有些尴尬,特朗普上任将能更加理直气壮。

2020年9月15日,内塔尼亚胡到白宫与特朗普见面,准备出席签署与阿联酋的关系正常化协议。(GettyImages)

再来是确保以色列右翼的政治能量。上一任期,特朗普政府的支持为以色列右翼注入不少能量,内塔尼亚胡也能用种种外交成果说服民众:压迫巴勒斯坦、种族隔离都不会影响美以关系,也不会对以阿和解构成干扰。特朗普这次再当选,如果继续为以色列右翼提供外交与政策支持,内塔尼亚胡或其他强硬派领袖将更有自信,不仅加沙问题不会让步,也会继续推行定居点的扩张,并且对内进一步压制左翼声音与影响力。

最后是支撑因为战争而失血的以色列科技业。美国企业在科技和创新领域的投资对以色列极具战略意义。特朗普执政后,可能会鼓励美国企业加大在以色列科技领域的投资,尤其是人工智慧、网络安全、医疗技术等领域,更多的美国投资将进一步巩固以色列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战争影响。

整体来说,撤换加兰特是内塔尼亚胡长期心之所向,美国大选刚好给了他动手契机;而特朗普的确定胜选,不仅让这件事显得无足轻重,也让内塔尼亚胡有了更强硬底气,并让加沙和平变得更加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