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再率德企天团访华 且看如何模糊处理“去风险化”
时隔两年,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又要对中国进行访问。德国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将于4月13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访问。除了德国农业部长、交通部长、环境部长之外,和上次一样,朔尔茨会带着商业“天团”一起赴华。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这几家大型德企的负责人已经确定会同行。
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政府首次公布全面的中国战略。德国政府强调,基于从俄乌冲突中吸取的教训,德国乃至欧洲不得不减少关键领域的经济依赖,以增强自身韧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中国脱钩,两国仍为彼此的重要市场。此次中国之行也是他在柏林发布对华战略后首度对华访问。
事实上,德国去年出台的对华战略言辞模糊地谈论了“去风险”,但企业在操作层面仍有很大的空间,不然朔尔茨也不会带来如此高含金量的“天团”。
去年6月,欧盟峰会对中欧关系定调 “三重定位”——“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系统性对手”。很显然,欧盟这个“三重定位”,并非基于务实角度去看待中欧关系,只是想办法对内勉强有个交代。但交代归交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欧盟喊了这么久的“对华去风险”,但始终没把握好这个尺度,反而逐渐出现了“脱钩”的倾向。
德国自然也受到了这种趋势的影响,但由于有经贸合作这个“压舱石”,加上在执政联盟当中,朔尔茨对华态度比较务实,所以消极影响相对而言没那么强烈。
想来,朔尔茨2022年访问中国,是新冠疫情后首位访华的G7国家领导人,各界都对他寄予厚望,觉得这名德国新总理,能够在默克尔打下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中德经贸合作,同时发挥德国在欧盟的主心骨作用,带动中欧经贸关系出现积极的变化。再不济,就算达不到默克尔的高度,但也要对中德关系的基本盘有最基本的认识。
现在看来,对于这一点,朔尔茨的工作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两年来,朔尔茨还是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德经贸合作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2024年2月17日,朔尔茨在会见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时表示,德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发展受益于自由贸易,德方反对保护主义,反对脱钩断链,乐见中国发展振兴,愿为其他国家在德企业提供优质营商环境。
2023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收缩了0.3%,这使得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将前景描述为“极其糟糕”。不仅如此,近日,德国五家主要经济研究和分析机构还大幅下调对2024年的预期:半年前它们还预计德国经济将增长1.3%,现在则大幅下调超过一个百分点,降至0.1%。
德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俄乌冲突的巨大冲击,不仅是产业外逃、资本外逃,而且为了应对俄乌冲突造成的新安全形势,大量的经费被用到军事上去了。如果俄乌冲突无法尽快结束,德国经济恐将继续遭受重创。在暗淡的经济前景之下,德国企业已经坐不住了,所以迫切地希望加强同中国的合作。
以近年来强势崛起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为例,德国老牌车企主动寻求同中国车企开展技术合作,甚至把电动车生产线搬到中国,继续扩大对中国的投资,充分说明德国企业离不开中国。这也是此番朔尔茨带著超豪华天团再次访问中国的关键原因所在。
整体上来看,朔尔茨虽然对华态度比较务实,但在具体政策上,被那几个执政盟友,拖累的很严重。其中对中国态度最顽固、偏见最强烈的,当属绿党领袖,德国外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朔尔茨要想中德关系更进一步,首先要在执政联盟内部克服这些分歧,而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朔尔茨这次来中国,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在短时间内对中德经贸产生正向影响。就算欧盟对华三重定位不变,但德国只要能尽可能地摆脱这个框架的影响,朔尔茨访华的成果,也就能够得到长期保证。
近年来,虽然美国一再拉拢西方盟友围堵中国,不断利用俄乌局势拱火,大肆炒作台海紧张局势,但美国企业却离不开中国,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近日来华也强调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已经看到美国说一套做一套,实际上就是为了把欧洲企业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欧美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有高度竞争,美国和欧洲在对华政策上并非铁板一块。
“去风险化”也炒作了相当一段时间,但事实证明,西方自己也认识到这个战略不现实且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能够看到,耶伦二次访华,强调不能“脱钩”,朔尔茨随后也会来中国,意思也是一样的。如果真的要搞什么“去风险化”,朔尔茨恐怕不会再次来华,即便来,也不会带着商务“天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