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园的真正死因:它是个没有主题的主题公园
诚然,主题公园的封闭或设计,的确是希望可以做到“主题公园通过模仿动画、电影等场景,恰似给当代人重新构建了一个可以躲进去、逃避日常纷扰的洞穴⋯⋯暂时忘却‘真实’生活的压力、烦忧,进入一个由童话建构的虚拟国度,享受全然的欢乐时光”。
只是,这也正正是海洋公园的真正死因:它一边构建著一个没主题、没故事的环境,一边又想以香港本土符号来服务非香港居民,但画虎不成,结果两边都不著边。
不虚幻的国度,失格的“主题公园”
大家如果想到迪士尼乐园,大概会即时想到一个又一个的卡通人物,以及背后的故事和场景,简单而言就是个“梦幻国度”。但大家想到海洋公园,会想到什么?动物?机动游戏? 究竟海洋公园想构建一个怎样的空间?
答案是海洋公园自己也不清楚。
与迪士尼以及环球影城相比,海洋公园的确有一个先天的问题:就是前两者有卡通故事、电影背景,可以直接让人在踏进园内设施时,已经直接进入“童话世界”或者“冒险场域”。我们在前一篇文章讲述过:
“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就指出,在后现代社会中,真实与想像、现实与幻觉、表象与内在已经失去区别,使得以上两者间的边界模糊不清,从而产生了一种超真实的(hyperreality)文化。”──〈主题公园:后现代主义的柏拉图洞穴,掩盖“真实”〉
但海洋公园呢?那些机动游戏又有什么“故事”?海洋剧场的“探险家探索浩瀚海洋,与海豚和海狮发展出一段美丽邂逅,从此与大海结下不解缘”又有带观众进入第二个世界吗?那些各自离散又没有连系的动物园设施,又有什么连贯的“主题”?
迪士尼以及环球影城,细心留意的话,可以看到园内很多的细节,由排队、等候区的摆设及介绍,就已经是体验和故事的一部份。这些细节,可能是和超级英雄电影有关的道具、彩蛋或关联物(references);就算是一个全新的故事,都会在等候区作详细背景介绍⋯⋯总而言之,一个好的“主题”公园或游戏(ride),不会浪废任何一刻,好让你能顺畅地进入到“故事”的超现实当中。
而海洋公园内的符号未能指向其他符号,又未能指向园外之物,结果“指来指去”都是眼前之物,又怎样构建“虚拟国度”?因此,海洋公园自身定位的尴尬之处,就在于它无法建构出主题公园基本要有的符号系统,似乎更适合称为水族馆兼动物园,而不是“主题公园”。
保育?与愿景不一致的现实
做不到梦幻世界,唯有做一些保育愿景。但是海洋公园想成为的目标,与公司外予人的感觉,有相当大的冲突。在其公司的官网中,海洋公园的愿景是:
“海洋公园建基于教育、保育及娱乐,锐意成为世界级最佳主题乐园度假胜地,缔造最佳游乐体验予游人,启发精彩探索,并将人与大自然紧密连系起来。”
并不是说“动物保育”不能打造成一个“动物保育幻想世界”,而是海洋公园与21世纪保育概念的不一致,使得除了没有“把人与大自然紧密连系起来”,更常常让游人极度“出戏”:已被人多年咎病的动物表演、以及“圈养海豚寿命比野外短40年”、“10年死11条的中华鲟”等等新闻,都让人只感到海洋公园内只是单单“有”动物,并单纯以动物来牟利,但并没有保障任何动物权益。
当然迪士尼亦有被指“人工低福利差”,但是当中的员工是人,到最坏的情况还是可以选择辞职(当然本来雇主就应该提供更好的福利和工作环境);但海洋公园中的动物呢?牠们选择只有生与死。
这是什么烂鬼本土情怀
做不到梦幻,做不到保育,那海洋公园作为主题公园的“主题”是什么?
海洋公园并不是没有察觉以上问题,因此才有“哈啰喂”这种主题活动,不过“哈啰喂”不能全年举办,海洋公园总要找到自己的特色之处。结果它还真是“找到”了,但却让人汗颜。
在公司的“独有价值”中,其官网写到了“植根香港、反映本土文化”及“集体回忆、香港人的公园”在第一第二位。不知是否如此,“怀旧香港”变成了海洋公园的一个“主打”,但它面向的根本不是香港本土居民。
园内有一条“香港老大街”,当中的介绍是这样的:
“海洋公园‘香港老大街’带你穿越时空,一起重拾当年情!这里有经典的古董老爷电车,消失中的传统港式小吃,还有充满人情味的旧街和店舖,你更可选购各款怀旧精品,重温旧日的美好时光。‘香港老大街’不但是拍照留念的热点,更是让大家抱拥集体回忆、感受老香港文化的好地方。”
只是那些所谓的“消失中的传统港式小吃”其实就是鸡蛋仔、肠粉、煎酿三宝、鱼蛋等等,完全没有消失的感觉,而大多香港人也吃过;加上36元一碗鱼蛋、46元一碗鱼蛋猪皮萝卜,就算是游客,为什么不坐半小时车到港岛其他地方,甚至远一点到旺角吃?
另外园区中的旧街和店舖,也很难吸引人。50至70年代香港,人们因为生活所迫而聚在一起,简单来说,就是别把贫穷当成是 gimmick 以及集体回忆,别把这种为世所迫美化成人情味,要人“好好细味”。就像把旧工厂改造成文青商场,然后怀念当时“美好、简单日子”那样荒谬。
或者年代更为久远的明清民初时期,因为距今较远,还是能带点幻想,试问在60年代挨过来的贫苦一代,看到这条老街以后情何以堪?
这感觉就像是说:“园内符号未能指向童话故事和电影,园内和园外又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吗?那就回到50至70年代香港吧,又指向历史,又一样老饼”,而冠名赞助这条街的正是香港一个老牌饼家,真是极为讽刺。
或者这正是海洋公园过份依赖内地旅客之下的困局。2016年其行政总裁李绳宗说过,海洋公园“本地客占三成半,内地客占五成,海外客占一成半”,但及后比例有变,变成“本地客占四成,内地客占四成,外地客占余下两成”,就因内地客减少,录得自1987年脱离马会独立运作后的最大亏损。
为了吸引这些旅客,就想以旧香港作招徕,但如果要睇旧街、吃老店舖,直接走到深水埗、九龙城、西环等地不是更好吗?
“两头唔到岸”之下,结果只是再一次不和谐,再一次的不协调。
面向港人仍要努力
对于海洋公园,笔者内心是有矛盾的,一方面是可惜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希望它可以“重新出发”;另一方面也认为没有理由用公帑来救一间经营不善的公司,同时亦认为动物权益问题应被重视。
记得有报道提到,海洋公园倒闭的话7500只动物就会失安置之所,但我想假如用那54亿,把海洋公园改造成真正的动物中心,我想反对声音会比现在少很多。
未来假如中国游客不复当年勇,海洋公园又是否应更面向港人?但要吸引本地居民,又谈何容易?能否做到像东京迪士尼那样,令海洋公园变成了本地学生毕业合照、情侣拍拖首选?
海洋公园将会于6月13日重开,并提供香港市民优惠,包括成人票价七折(350元);长者、小童免费进场;买50元送50元的摊位优惠券现金券等等。现时减价、做优惠或者能帮到一时,但长久之下,又该如何自处?
作为一个主题公园,海洋公园好像仍未找到自己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