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亚里士多德(一):模仿或许没如柏拉图说的坏|于千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庞大,它有自身独立于古希腊当时主流论述的部分;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有相当的部分是建基于反对老师柏拉图的观点之上——以至,要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美学,很难只字不提柏拉图。
在上几篇文章,笔者尝试简单地写过柏拉图美学的好些要点。首先,尼采之所以会批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认为希腊悲剧受之影响下,变得过份注重太阳神阿波罗的理性,而忽略了酒神戴欧尼修斯的狂喜,并非无他的道理。事实上,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说,柏拉图在《伊安篇》里就批评了缪思女神的非理性面向。柏拉图重视真理的重要性,认为无助于人获得真理和知识的事都不值得追求。由此拓展,因艺术不但无助于人获得真理,和有迷惘大众、荼毒心灵的作用,因此不但不值得追求,甚至还应受到禁制。
亚里士多德基本上亦重视人类的理性,也认同人应透过理性追求真理(这是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只是,他并不同意老师对真理的理解,认为真理的本质并不如柏拉图所说,存在于所谓的理型世界之中。
师徒有共识的地方?
亚里士多德本人的形而上学当然反对柏拉图的理型论。这是亚里士多德为艺术家论证的进路之一;问题只是,一来这就不是跟美学直接相关,二来,这难免涉及到庞大的形而上学,和知识论的讨论。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美学体系中,有一点直接反对柏拉图,似乎可以作为其中一个切入点。
他在《诗学》(Poetics)的第四章说过,小孩以模仿作为学习的方法,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使得人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别的重要原因。柏拉图在《普罗达哥拉斯篇》(Protagoras)亦提过,年轻的灵魂很容易受到外畀事物的各种塑造,透过模仿前人们的道德风范,年轻人也会受到好的影响。于这点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看起来似乎是站在同一个立足点。只是,后来柏拉图在《理想国》说明了模仿的弊处,认为艺术的模仿不能助人通达真理,故需受到禁制。
模仿孰优孰劣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同意了模仿是艺术的一大特质,但反对它无助我们获得真理。而他所举的一个例子又是非常精彩,可能会使柏拉图本人也无言以对。但我们要先看看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四说过的一个故事:
阿格里翁(Aglaion)的儿子列昂蒂乌斯(Leontius)来到了雅典城,他沿著城的北墙一路走来,看到几具尸体就躺在刽子手的脚下。他想要走去探看究竟,但与此同时又感到恶心,便打算转身离开。但很快他又陷入了挣扎,用手遮住自己的脸;他最终被好奇的欲望压倒了,睁大了眼睛,朝尸体冲去,说:“邪恶的,你自己尽享这美丽的景象。”
柏拉图要说的故事背后有甚么含意,背后可以有很多解释。但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他本人似乎同意,有些事物本身非常呕心,让人害怕,但又无可否认它们是知识的一种,使人对之有无限的好奇心。
亚里士多德似乎也是看通了这一点,便在《诗学》的第四章里进一步说明,模仿的其中一个好处,正是可以使观众不需直视呕心和令人胆颤心惊的事物,却又能从中了解到事物的结构。他举的例子正是呕心的动物和尸体的图像。
也就是,画家即使所绘画的东西是理型世界的“模仿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本人虽然不支持柏拉图的理型论),他们所绘画的东西不但反映了一些知识,还甚至能为想要获得知识的人减轻了好些心理上的负担。而假如读者想想一些医学的绘图,或会发现,其实绘图的简明性似乎有其用处。
不只是绘画,亚里士多德用这些例子,是想要先回应柏拉图对模仿的批评,其后亚里士多德便开始论述诗的本质,进一步说明诗对人们的正面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