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格:被世人误解的天才?还是偏激的厌女症疯子? (04/03)
作者|方川明
提起今天生日的奥托・魏宁格(Otto Weininger, 1880-1903),自然联想起那本臭名昭著的《性与性格》(英文:Sex and Character/德文:Geschlecht und Charakter,下文简称《性》)。对女权主义者而言,这本书散发著浓烈的仇女、厌女气息,可谓嗤之以鼻。恰如佛洛伊德对魏宁格的评价。当有人问起这位精神分析祖师,当初为何拒绝为魏宁格的论文〈Eros and the Psyche〉(即《性》的写作蓝本)写推荐序,吐出雪茄烟圈的他娓娓道出,除了认为那篇(所谓的学术)文章毫无实质佐证以外,更说魏宁格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但双眼已被伊底帕斯情结引致的厌女情绪所蒙蔽。
对犹太人来说,《性》是宣扬反犹太主义的恶毒之作,蚕蚀心智。据说希特拉非常推崇书里对犹太人的描述,更将之定为纳粹党务必研习的书目之一;吊诡的是,《性》也成为后来纳粹德国的禁书,皆因作者魏宁格本身也是犹太人。
然而,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自称受惠于魏宁格的思想,起码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其中一位要数维根斯坦,他多次承认自己受到《性》的影响。每当提到魏宁格的著作,旅居英国的维根斯坦心里都有无比敬意,对这位同样来自奥地利的作者,有著惺惺相惜之感。
无论如何,不管你抱持哪一种立场,《性与性格》的确是一本引起热议的奇书。可惜的是,面对各种谩骂和批评,作者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因为魏宁格在成书不久以后,怀疑抵受不住出版的压力,饮弹自尽,终年仅得二十三岁。到底惹来争议的《性与性别》有何底蕴?早逝的魏宁格是天才,还是厌女、反犹的偏执狂呢?
每个人都是雌雄同体
《性与性格》一书大致分为二部分。沿用魏宁格的话,第一部分是整部书的理论地基,他搜集了各种学术证据,包括社会统计学、解剖学、生物医学及其时兴起的遗传学等研究,论证其“雌雄同体论”。简言之,基于生理构造,任何生物皆具雄性与雌性的成份(补:从今天的语境来看,可视之为性激素学说的雏型)。个中差别,仅在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刺激体内分泌,促使个体包含不同程度的雄性、雌性气质分布。故此。我们会发现总有些男人比较阴柔,有些女人相对阳刚。譬如说,为何雄性动物被阉割之后,都变得具有雌性气质呢?魏宁格认定是人体内的雌性源基体取代了原先的雄性源基体所致。
书的第二部分是“略带形上学色彩”的性格学分析(characterology),但绝非时下网络流行的人格评估或心灵鸡汤,而是——根据作者的说法——从古至今基于经验事实归结得出男人、女人的理型性格,再予批评及分析。换言之,魏宁格没有针对任何具体的人或物,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文艺创作等累积成的理型性格。魏宁格还将男女划分为“M”及“W”,用代数公式计算“M/W”的比例值(在此不贽)。首先,他认定男人(M)的特长是“有”,别具有创造力,但其中的犹太人(人格)是最具雌性气质的男人,是最为低等的生物。其次,魏宁格将女人(W)仅分成两类:母亲型及妓女型,前者是绝对的“无”,对人类文明毫无建树,穷尽一生只为生育,被魏宁格标签为低级人格;后者是交际高手,她的目标为激发男人创造力,乃是恍如缪思一样的存在,滋养人文发展。
我们都是犹太人?
就此,相信大家已被魏宁格的豪言伟论、尖刻措辞感到哗然。事实上,魏宁格在书里表明,他笔下的所谓“犹太人”仅属一种人格,并不针对任何一名犹太人。且不论人种,地球任何人均可能有“犹太人”的特质,甚至比生而为犹太人的人更“犹太人”。另外,魏宁格自称痛恨男性之中不负责任、富占有欲等性格特质,他扬言所有的女性人格,皆间接由男人这些弊病塑造出来,女性为了迎合男人的各种要求,才沦落如此。按书中的话来说,正是男人将自己的罪孽投射在女人之上。故此,魏宁格认为自己比当时的女权运动更为激进,皆因他起码直指埋藏于女性人格背后的问题:雄性的无能。
总括而言,《性与性格》是十九世纪初欧陆思想的结晶之一。尽管内里有当其时兴、但今天已是毫不科学的研究数据,但纪录了那段时候的科学发展及治学态度;对于魏宁格的性格学分析,我们除了以谨慎的态度视之,更应视之为一种意识形态批判:与其说,作者奠定了划时代的新两性学说,倒不如他描述了当时的两性关系问题,点出欧陆社会塑造的两性理型之弊病。从此角度,魏宁格的著作有另一重的阅读意义。
早前作者曾以魏宁格解读港产电影《G杀》:【G杀】荒诞奏呜曲:成为母亲,还是妓女|方川明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