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欧|爱是洞穿生命的事件,艺术是爱的肉身体验
作者|阿兰・巴迪欧
译者|邓刚
尼古拉・特吕翁(Nicolas Truong):在《世纪》一书中,您评论了布勒东(André Breton)的一个文本《17密技》,在其中您揭示出,二十世纪是一个把爱提升为真理的形象的伟大时代。但是,当布勒东在《溶解的鱼》中说道,“艺术最简洁的表达,就是爱”,到底其意义是甚么?
巴迪欧:超现实主义的核心命题,我们在一开始就说过了,用兰波的话来说,也就是重新创造爱。对于超现实主义者而言,这种重新创造,既是一种艺术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政治态度。他们在三者之间不作区分。在艺术中有一点是很强大的,就是赋予事件以事件应有之价值。这也是艺术可能的定义之一:艺术就是在思想的秩序之中,完全地赋予事件以事件应有之价值。
在政治上,这些事件是通过此后发生的历史来衡量和分类的。但是,唯有艺术试图重建或者尝试重建事件的力量。唯有艺术,能够将某次相遇、某次起义、某次暴乱的感性力量重建起来。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关于这类事件的伟大思想。一幅伟大的画作,就是画家以自己的方式,对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事物的重新把握。
我们可以说,只有在洞穿了显现的事件之后,潜在的事件才会浮现出来。在这一点上,布勒东指出,事件与爱有著极亲密的联系,因为说到底,爱是这样一个时刻:事件洞穿生命(通过爱的宣言、偶然的事件,穿透了生命的存在,而变成必然的命运)。这样才能解释何谓“为爱疯狂”。因为爱是无法被归结为任何规则的。不存在任何爱的法则。
通常,艺术表现的是爱的非社会的一面。正如民间谚语所说的,“相爱的人是孤单的”(因为在他们眼中,只看到爱情,看不到世界)。唯有相爱的人一直拥有差异性并且从差异性出发来体验世界。超现实主义对疯狂的爱情大加赞赏,将其视作法规之外的事件的力量。爱的思想,这种思想反对一切秩序,反对法律的秩序的力量。超现实主义者们在语言之中,以及在生活之中,发现了用来哺育他们的诗歌革命的力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们对爱、性非常感兴趣,爱和性成为一种原则,成为用来支持生活中的革命的可能性。相反,他们对爱的延续不感兴趣。他们尤其把爱视作精彩绝伦的邂逅之诗。例如,在《娜嘉》(Nadja)中,布勒东以一种特别精彩的形式,描述了一种诗意的、神秘的、不确定的邂逅,他和妙龄女郎娜嘉在街角的一次邂逅,后来演变为一段令人疯狂的爱情。在纯粹的相遇中,是与算计截然相反的。但是,这种爱情,并非在延续的层面上,也不是在永恒的层面上。甚至于有些哲学家也支持这一说法,认为瞬间即是永恒。实际上,我们在希腊思想中已经可以找到这种思想。这似乎让布勒东显得颇有理据。当然,奇迹般的相遇的瞬间,总是暗示著某种永恒观念,尽管这种永恒没有这般光彩夺目而且倍加辛苦,也就是说某种时间性永恒的建构,一点一点地进行的“两”的经验的建构。
我承认相遇的奇迹,但是我认为,如果把这种相遇孤立出来,如果这种相遇并不引向需要一点一点地加以辛苦劳作来建构出爱的真理,这种奇迹所凸显的就是超现实主义的诗学。在这里,“劳作”应该从正面来加以看待。有一种爱的劳作,而不仅仅只是一种奇迹。必须坚持不懈,必须同时注意自我和他人,必须将自我和他人放在一起。必须思考,并且行动,从而有所转变。于是,是的,作为劳作的内在报偿,将获得幸福。
特吕翁:那么,很奇怪的是,关于爱这一主题,您经常引用贝克特(Samuel Beckett)。实际上,我们几乎可以说,贝克特的作品真正说来都不会以幸福为归宿。在人们眼中,他的作品代表著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那么在您看来,爱之所是的“两的场景”在他的作品中是如何得到体现呢?
巴迪欧:正如我之前说的,在关于爱这一主题的文学之中,很少说到关于爱的延续的体验。这一点很奇怪。
我们看看戏剧。您可以看到,许多戏剧表现的都是年轻的恋人们为反抗家庭专制而出现的种种纠纷(这可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可以用马里沃(编按:Pierre de Marivaux,十八世纪喜剧作家)的一个副标题来给这类剧本冠名:爱的胜利。关于这一模式,很多剧本都告诉我们,这些年轻人,通常在一些亲近的仆人的帮助下,从而最终使老人们上当,以达到他们的目的,也就是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这样获得的是爱的胜利,而不是爱的延续。我们恰恰可以把这个称作相遇的诡计。
重要的作品,宏大的小说,则往往建构在不可能的爱之上,爱的体验,爱的悲剧,爱的破裂、分离、终结,等等。但是,关于爱的延续,却总是言之甚少。我们甚至可以观察到,在实践中,婚姻不曾激发甚么伟大的作品。艺术家和文学家很少从婚姻生活中汲取灵感,这是一个事实。
然而,确切说来,正是在贝克特这里,谈到了爱的延续这一主题,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悲观的作家,关于不可能性的作家:但他也是一个表现了爱的顽固的作家。例如,在《美好时日》(Happy Days, 1961)一剧中,表现的是一对老年夫妻的故事。但人们只能看到老太太,她的老伴躲在幕后,一切都显得衰败不已、破烂不堪。她正陷入泥淖之中,但是她却说道:“哦,那曾是多么美好的日子啊!”她这么说,因为爱一直在那里。爱就是这样一种坚强有力、始终不变的因素,变成为我们生命的内在结构,虽然表面看来生活糟糕无比。爱是这场灾难背后所隐藏的力量。
在一个短小精悍、名为〈够了!〉的文本中,贝克特讲述的是一对老年夫妻的流浪,背景是一片荒凉的山区。这也是一种爱的叙事,关于这对夫妻的爱的延续的叙事,虽然这丝毫也不掩盖两人极为糟糕的身体状况、单调重复的生活、随著岁月流逝而日益艰难的性生活,等等。这个文本表达了这一切,但是他把整个叙事最终置于坚持到底的爱的力量之下。
特吕翁:既然您谈论戏剧艺术,我希望您谈一谈自您的童年时代起就一直伴随著您的这种特殊的爱:对戏剧的爱。阿赫默德(Ahmed)三部曲表现的可谓是当代的斯卡潘,在您写这三部曲之前,您在年轻的时候,就曾在《斯卡潘的诡计》中扮演过角色。您对戏剧的这种持久不变的热爱是怎样的性质?
巴迪欧:对戏剧的爱,在我这里,是一种非常复杂也非常原初的爱。很可能,这种爱比我对哲学的爱还要强烈。对哲学之爱,来得更迟、更缓慢和更艰难。
我相信,当我年轻时登上舞台之际,戏剧中让我倍感激情的,是一种直接的情感,语言和诗歌中的某种东西几乎是以某种无法解释的方式直接与身体连接在一起。说到底,戏剧对我而言,已经是后来爱对我而言的形象;因为戏剧是这样一个时刻,在戏剧中,思想与语言以一种不可区分的方式浑然一体。戏剧以另一种方式,来展示那无法言说的:“这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这是一个观念”。在二者之间有一种混合,一种通过语言对身体的重新把握,就如同当某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某人当著您的面,对另一个说这样的一句话,从而表达出某种无法用物质存在来言说的东西,某种超越这种物质存在却又在其中的东西。然而,戏剧就是这样的,以一种原初的方式,戏剧是用身体进行的思考,是身体化的思想。但仍然是一种思想,我可以在另一个意义上对此再补充一下。因为我们知道,在戏剧中,总是需要反复进行排练。“让我们再来一次”,导演如是说。思想并不会轻易地就来到身体之中。这一点相当复杂,思想与空间以及动作姿态建立起联系。这种关系必须是直接的、可计算的。因此,这正是在爱之中发生的。
欲望是一种直接的力量,但是爱还要求关怀,重复。爱熟悉这种反复排练的机制。“你要再说一遍,你爱我”、“说得再动听一点”,恋人常常如是说。欲望总是不断重新开始。在这样的关怀下,我们可以理解,如果为爱所纠缠,就要不断地说“再一次!再一次!”,动作的要求有配套的言语的支持,一种不断更新的宣言。人们知道,在戏剧中,爱情游戏的问题是关键的,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爱的宣言的问题。因为有著这种爱的戏剧,这种爱与偶然的游戏,这就是为甚么我对戏剧的爱如此之强烈。
特吕翁:这同时也是戏剧大师维特兹所捍卫的立场,1984年的亚维侬艺术节节,他把您的歌剧《红披肩》搬上了舞台,用阿佩尔吉斯(Georges Aperghis)的音乐作为配乐。维特兹说:“我想要在舞台上表现的总是这些东西:让人感受到观念的强烈的力量,让人看到这些观念如何扭曲和折磨身体”。您是否也有同样的主张?
巴迪欧:是的。您知道,葡萄牙诗人佩索亚(Pessoa)在某处写道:“爱是一种思想”。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表述,因为我们总是说,爱就是身体,就是欲望,就是情感,但总之不会是理性和思想。而他却说,“爱是一种思想”。但是我相信他这么说是有道理的,我认为爱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与身体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正如维特兹所说的,这种关系往往被标志以一种不可避免的暴力。我们在生命中体验著这种暴力。
确实,这种爱能够弯曲我们的身体,诱发种种折磨。正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爱并不是一条静静的长河。人们无法忘怀那些导致自杀和谋杀的数不清的恋爱故事。在戏剧中,爱不再只是性的滑稽剧,或者纯真的风流韵事;而也将是一种悲剧,一种放弃,一种狂怒。戏剧与爱的联系,也是对于将人与人隔离开来的深渊的探索,对爱情在两个孤独者之间所建立的无比脆弱的桥梁的描述。
必须不断地返回到这种联系:在两个性感的身体之间来来去去、反复交流,这种被称做爱的思想,到底是甚么?然而,还是必须说,正是这些使我们之前的问题合法化了,如果没有爱,那么戏剧还有甚么好演的?有甚么好谈的?戏剧经常谈及政治,大量地谈及政治。那么,我们说,戏剧,就是政治和爱,更广泛来说,二者的交叉。而悲剧的一个可能定义,就是政治与爱的交叉。
但是,戏剧之爱,在更强的意义上来说就是爱之爱,因为,没有这些爱情故事,没有自由恋爱对家庭专制的抗争,戏剧就没甚么好演的了。正如莫里哀告诉我们的,古代喜剧其基本方式,在于告诉我们年轻人是如何通过偶然相遇相知,如何通过计谋来摆脱父母安排的婚姻。最为流行、演得最多的戏剧冲突,就是这样一种偶然的爱对必然性法则的抗争。更为巧妙的在于,这种冲突往往表现的是青年人在一些无产者(家奴、仆人)的帮助下,来反对由教会和国家所支持的老年人。于是,您对我说:“我们已经获得自由,不再有父母安排的婚姻,夫妻结合乃是纯粹的创造。”不过,这一点仍然是不太确定的。自由,到底是何种自由?以何种代价?是的,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爱情为了获得表面自由的胜利,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特吕翁:在您对戏剧的热爱中,似乎也存在一种对某个集体的爱、对某种共同体的爱?因为我注意到,您曾经在剧团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在一群演员和技术人员中。戏剧是否可以视为一种爱的载体,体现了博爱精神?
巴迪欧:是的,当然有这种对集体的爱。戏剧,就是集体,就是博爱的美学形式。因此,我支持这种观点,主张在一切戏剧中就此而言都有著某种共产主义的东西。在这里,“共产主义”,我理解为一个变化著的整体,使得公共事物居于私人事物之上,使得集体利益居于个体利益之上。在这个意义上,爱是共产主义的,如果您承认,像我一样,爱的主体是成为一对夫妻,而不只是满足于个体的组合。于是还有一种爱的定义:最小的共产主义!
我们还是回到戏剧,让我吃惊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一场戏剧的巡回表演中所形成的共同体是很脆弱的。我想到了当这些共同体解散之际、特殊的、让人痛心疾首的时刻:进行一场巡回演出,好比两人一起进行一段旅行,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生活在一起,然后就分开了。戏剧,就是对这种分离的体验。在这些时刻中最深的忧愁,就在于在表演中所形成的博爱气氛消失了。“这是我的手机号码。别忘了给我电话!”大家可能熟识这种说辞。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地互相打电话。这将是结束,人们就此分开。然而,分离的问题在爱之中如此重要,人们几乎可以把爱定义为一种成功的反抗,反抗任何分离的可能。爱的共同体也是脆弱的,为了保持这种共同体并且扩展这种共同体,所必须的不仅仅是一个手机号码。
从内行的角度来看,甚么是对戏剧的爱?也就是说,从您曾经是演员的角度来看,您也许还想通过重演《敏感的阿赫默德》和《哲学家阿赫默德》中的独白戏从而再当一次演员?
巴迪欧:戏剧之爱是一种特殊的爱,要求把自己的身体献给语言,献给观念。您要知道,一切哲学家都是一个演员,无论他在游戏中所面临的是怎样的对手。因为从我们的伟大祖先希腊人开始,我们就习惯于在公开场合谈话。因此一方面,在哲学中始终有著某种自我展示,形成了哲学中的口语维度——正是在这一点,我与德希达展开了争论,德希达以书写的名义反对口语,虽然他本身体现的却是一个精湛的演员——但是,哲学的口语维度,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通过身体进行的重新把握,一种转渡的操作。
人们经常指责哲学家,视一切如梦幻泡影,以矫揉造作的方式来魅惑青年,用充满诱惑的道路将人们引向一些缺乏可信度的道理。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五卷(这一卷规模宏大,不久我将为大家展示一个完整独特的译本)之中,有著一个令人惊奇的过渡。苏格拉底试图定义甚么是真正的哲学家。突然,他就变换了主题。
这是我对这一段的翻译(说话的是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 我不是必须向您指出,在我们自身之中回忆往往是特别活跃的?当我们谈及爱的对象时,我们认为爱者必是爱著这个物件的全部。我们并不认为,他的爱会从中选择一部分而抛弃另一部分。两个年轻人似乎呆住了。艾曼达表示自己茫然不知所处,不知所云:
——( 艾曼达): 亲爱的苏格拉底!关于爱所作的长篇大论与哲学家的定义,到底有甚么关系呢?
——( 苏格拉底): 我可爱的年轻人,事情就是这样的。我们总是做不到,如同伟大的葡萄牙诗人佩索阿那样认识到这个真理,即“爱是一种思想”。年轻人,让我告诉你们:谁若不由爱出发,谁就永远不会明白甚么是哲学。
是的,的确如此。我们还得听听我们的导师的话。必须从爱出发。作为哲学家,我们并没有太多像样的手段;如果连诱惑的手段都被取消,我们就完全没有任何武器。因此,作为一个演员,也是这样的。这也是以某种事物的名义进行诱惑,而这种事物就是真理。
选自《爱的多重奏》,阿兰・巴迪欧著,邓刚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暴风骤雨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
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