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68电影中的社运残影 | 9月28日 01哲学 香港中文大学专场讲座
若松孝二《天使的恍惚》 | 炸弹与性之狂喜标志日本六〇年代左翼社运的失败
大岛渚《东京战争战后秘史》 | 左翼社运失败后基进年青人隐秘的内心风景
尚卢·高达《一切安好》 | 68后的法国,连基进左翼思想家也在市场内折价叫卖新书
本次讲座讨论的是与社会运动有关的问题,但请允许先以爱情做个譬喻。
爱情让恋人的世界焕然一新。恋人作为爱情主体,将自身投入信仰般的炽热情感,体会到无时无刻不在创造与跃升的激情。然而,热恋之后,那份干劲与乐观转瞬即逝,主体甚至从无力陷入忧伤与抑郁。面对同一个人,如今竟连多一秒也不愿与之相处。这种不可逆反的转换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倘若以爱情为比照反观社会运动,其中的政治主体是否也有类似爱情主体经验过的运作轨迹?社会运动之后,曾经的参与者/理念分有者经历转变,眼中所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2018年恰逢法国68“五月风暴”五十周年。这场社会运动被一个世代的法国哲学家(他们被称为68世代)视为具有历史分期意义的“事件”,重新规划了他们的哲学事业与人生际遇。然而较少被提及的是,在欧洲法国68之外,亚洲也有日本68“东大纷争”——学生自夏季封锁大学校园至来年年初被警视厅机动部队强行解除——同样是一个扭转了随后日本社会发展朝向的“事件”。重大的社会事件如同一次极高强度的刺激,待到刺激已然终止,却在人们眼前留下怎样的坚持驻留的残影?
本次讲座以“后68电影中的社运残影”为题,拣选法国及日本68社会运动之后、七〇年代初期制作的三部电影作品:若松孝二《天使的恍惚》(1972)、大岛渚《东京战争战后秘史》(1970)、尚卢·高达《一切安好》(1972),不仅由于它们都将性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讨论,更因为这三部具有独立品格的电影恰好分别呈现出“刺激影像”、“残留影像”与“复原影像”。据此,我们可以考察政治主体在社会运动后经历的一种不可逆反的转换——恰恰构成法国哲学家巴迪欧“真理主体”的反面。主体无论是迈向真理还是复原如故,这些微妙的转换正是作为历史事实的“意识的历史性”,即本次讲座尝试开启的当代哲学论域。
关键词
残影 | Afterimage
刺激终止后持存的影像
后68 | Post 68
作为分期事件的法国68与日本68
意识历史性 | Historicity of consciousness
意识的微妙转换作为历史事实
参考书目
Alain Badiou. Logics of Worlds: Being and Event II. Trans. Alberto Toscano.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9.
Gilles Deleuze. The Logic of Sense. Trans. Mark Lester with Charles Stivale. Ed. Constantin V. Bounda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安藤史将,《新左运动与公民社会: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译者:林彦瑜,2018年左岸文化出版。
01哲学 X MAICS 合办讲座
讲座主题 | 后68电影中的社运残影
时间 | 9月28日 (周五) 3:30-5:30pm
地点 |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利黄瑶璧楼 Esther Lee Building LT2
主持 | 张历君,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文化研究文学硕士课程执行主任
讲者 | 黎子元,01哲学主编,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哲学博士
*MAICS 为 MA in Intercultural Studies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研究文学硕士课程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