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青书店志(三):“诚品级”的茉莉二手书店|董牧孜

撰文: 董牧孜
出版:更新:

编按:

在电子书势不可挡的年代贪恋纸本书的灵韵并不出奇,奇特的却是,当整个出版和书店行业因数位技术而日趋夕阳,台湾竟有大大小小的书店逆流而生,爆发出极强的生命。这几年吹“哈台风”,相比香港二楼书店的拥挤和逼仄,台湾书店似乎更有令人向往的文青滋味。你以为台湾只有诚品?值得一访的独立书店太多了,它们姿态各异。

 

观光客逛书店是看风景,但书店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装饰。【台湾文青书店志】系列是01哲学编辑的观察手记,它可以像旅行参考手册那样带你更“专业”地逛书店,但是,你也可以把书店视作一个理解台湾社会文化脉络的公共空间,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人事如何在这里相遇。在接下来的系列手记当中,我们将一一道来那些奇妙的台湾书店……这期介绍的茉莉二手书店是一家“很诚品的二手书店”,它将旧式的二手书市翻转成为台味十足的小确幸产业,在新世纪的旧书店革命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尽管不少论者对“小确幸”这说法颇有微词,但它还是不可阻挡地在两岸三地流行起来。如果说大陆年轻人对于小确幸的热爱往往过于做作,那么香港的小确幸则因过于“昂贵”而像是自我欺骗了,所以,实话说,台湾是最自然地让人领会到何谓“小确幸”的地方。对于一个穷困书虫而言,没什么比买书平且佳是更为“微小而确定的幸福”了——尽管“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情形不可避免。

 

在台湾,茉莉二手书店绝对是我心目中最“小确幸”的书店。

 

点击查看更多茉莉书店的照片

+1

 

当新书成为废品⋯⋯

 

“我得邀请你们跟我一道进入打开的、狼藉遍地的箱篓中。空气中弥漫著木屑尘埃,地板上遍布纸屑,我得请你们跟我涉足于在黑暗中待了两年后重见天日的成堆书卷,从而你们兴许能够和我分享一种心境。”

 

自诩藏书家的本雅明在《打开我的藏书——谈谈收藏书籍》那篇著名文章里描述他那混沌却井然有序、“还没沾染归列有序的淡淡乏味”的珍藏时,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却是二手书市那种典型的昏暗与杂乱。

 

然而,二手书市所做的毕竟是书籍“搜集”而不是“收藏”,那些带有前主人印记和余温的书,如今作为回收的待售物而凌乱摆放时,又重获商品属性。可在今天,书籍无论是作为商品还是藏品,其寿命都大大缩减了。更新疾速的出版市场、愈发局促的城市居所以及电子书的风行都惊人地拉近了“新书”与“废品”的关系——古人言“敬纸惜字”,今天的纸本则如同H&M那样的速食时尚,极易遭到遗弃。于是,二手书的回收与流通,也就不单是个人层面的爱好与收藏,在更大层面上也成为环保的关键一环。

 

台湾向来是有旧书市场传统的地方,但更早期偏向古籍文物或是禁书的搜集,而不是对出版业过量生产的二度消化。1949年以来大陆南来文人和日殖时代本地文化人所共同造就的书市系统之中,从牯岭街到光华商场的空间版图内,新新旧旧的书册从地板堆到天花板。然而这幅散漫光景在2000年以来有了不同,二手书市的传统,被几家做得出色的二手书店彻底改变。茉莉二手书店就是其中一家。

 

很有趣的是,结算台的符号其实是个回收的符号,也象征著书的流转与回归。

走进茉莉,第一眼你绝不会认为这是一家二手书店。它实在太“诚品”了,是诚品式“小布尔乔亚情调”的装潢。窗明几净,内里宽敞,玻璃门自动为你敞开,空气里弥漫著古典或爵士乐。所有书籍如同新书店一般分专柜、按主题陈列,但细看却不是那些大同小异的畅销新书,每一本书留有使用过的痕迹,但却擦拭得干净。茉莉的藏书很多元,文学书目尤其丰富,诗集、东洋文学、推理区分详尽;有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的专列;甚至还有影音馆。那些漂亮的杂志铺陈开来,要细看才能发现出版时间的古早。虽说店面新式,逛旧书店时那种惊喜与未知的寻宝感觉却没变。

 

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边看书,茉莉二手书店看似是专属的文青style,但实际上它的常客却形形色色:午餐后闲逛的学生,工作日下午来搜寻年轻时代读物的老人,选购目标明确的上班族,还有跟随妈妈看童书的小孩⋯⋯这间书店已经相当社区化了,作为城市人休憩和汲取的场所,它比想像中更普罗大众得多。为喜人价格所激起收藏欲,很容易令人在毫无推销的状况下就一不小心买了过多。

 

被消费社会所需要的“新的旧书店”

 

没错,茉莉二手书店是那种让贫穷书虫瞬间感到“小确幸”和满足感的旧书店,而这种小确幸无疑是一家书店商业头脑的体现,是企业化管理和制度化经营的结果。茉莉的发迹史便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旧书店”。

 

2000年的时候,旧书店“茉莉”第一次在台大附近出现。它属于一对夫妻,蔡谟利与妻子戴莉珍各取名字中的一字,谐音“茉莉”,这是店名的渊源。老公从前是“7-11”的店长,继承了自己的家族企业,把自家原本位于光华商场地下室22号、仅有三四坪大的旧书摊搬到了这里。老板做超商的管理经验对于二手书市而言是完全新鲜的,老板娘又是颇有心思和创意的人,于是将店舖打理成超商那样的明亮整洁,又改善陈列,翻修书架,将酒精擦拭过的旧书重新归类摆放,还发会员卡,做起了促销活动。在世纪之交,没有一家台湾旧书店曾这么做过。

 

仅管茉莉在台湾的二手书店当中也并非一枝独秀,但当它花几百万新台币将二手书店做出“像家一样的氛围”、“走道至少一米宽”的样子之后,越来越多的二手书店也开始这么去做。后来,茉莉店长向台湾远流出版社副总编辑傅月庵先生取经时,这位以爱旧书闻名、写过《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的资深出版人干脆辞职,在2009年做起了茉莉的执行总监。至2011年,茉莉已经扩展到六家分店了。

 

井然有序的典藏展览墙。

茉莉的聪明,或许不止在于采纳诚品那样的装璜风格及经营模式,它在运营理念上真正把握到了二手书在消费主义时代的核心精神。书的阅读性有阶段性,十几岁时读琼瑶、三毛,但成年后便丢到一旁了,但新一代的小孩子却要读。在生产过剩的时代,将书店做变成一个循环的平台,有了代代相传的社区意味。茉莉的理念很清晰:“敬天、爱人、惜物”;“环保回收”、“雇用残障”、“所得拨捐”,这实际上是在社会大众中推广资源再利用、循环阅读。虽陈义甚高,但却能透过一系列具体而合理的经营而落实到细微实处,比如令读者带来旧书和包装袋;定期标识汰择“旧书”等级,转为赠物。如是一来,新旧的循环也能快速完成,腾出空间,每天都有“新书”上架,即便每天逛,也常有惊奇发现。

 

书店同样是社会需求的缩影,当社会发展到某个转折,新的书店便要出现以满足这种需求。正如当年台湾需要诚品那样的新书店,茉莉就是当时所被需要“新的旧书店”,有关茉莉二手书店的报导曾这样说。这样一家“很诚品的二手书店”,它的出现为今天的消费文化社会所需要,而它也正正改变了二手书店的经营生态,将旧式的二手书市翻转成为台味十足的小确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