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的本性——儒家的渊源流变(三)|蔡敬贤
魏晋沉香至唐韵的风骨
王充之后的魏晋思潮,此时代之思想非常庞杂,如何概括性的理解是一难题。其一,如陈寅恪所言在政治上是东汉末年以来士大夫与阉党之斗争之延续,在思想上也可以视为受此影响 。其二此时代并非是以道家之清谈为主要特色,事实上查之《晋书》、《陈书》等,都可以发现当时宫廷与地方教育都是以儒家经典如论语、孝经为底本的,因此此时代仍是儒家思想之主宰,差异是儒家思想已以更加多元丰富的方式存在,但大体上还是延续汉代思想之发展,以下举例一二思想家作为参照。
王弼将无上升至道的层面,融合儒道,别开新面。“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
至郭象则由老子入庄子,谈“独化”、“自生”,‘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万物皆是自己生灭,自己的特性(才性)并不来自上天。万物对于自己的生灭没有自我主宰性,都是偶然的。同时万物的属性,包含人的仁义道德,优劣好坏等,也都是被注定的 ,无法改变得,所以圣人或是君主,要顺著人的本性来施政,才是无为之境。而不是因为要顺从天的意志。可以留意到,虽然他们都不尽然是儒家为核心的思想,然而都延续了汉代对于“性”的重视。
除性之学外,东汉末年,佛教东传,教派繁盛,中观学派、唯识宗、法性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等,百家争鸣,蔚然大观。“天台有所谓心生万法,华严宗有融佛性于真心……使得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特别是禅宗大大改变了印度佛教的原貌。”
唐武宗打击佛教后佛学一时大衰,但是佛学的理论早就融于儒学之中。到了唐代韩愈虽然察觉孔孟之道的失传,但其立说如〈原道〉依然没有将心性与才性的差异辨析明白,距离他所向往的孔孟之道也有距离,可以说汉以降自唐代韩愈,孟子思想基本无所继承与发展。故王安石《奉酬永叔见赠》曾言:“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王安石此诗便指出孟子之学的不传。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道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