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胜选有哀荣 民进党选后浮现的三大危机
民进党主席赖清德以40.05%得票率,于1月13日举行的台湾总统大选胜出,尽管成功延续民进党连三届的执政权,但也失去了立法院最大党的优势,赖清德尚未上任便先受封“双少数总统”的“哀荣”。
综观今次台湾大选过程与选民投票行为,民进党虽勉力执政,但已然显见三大危机,除了包含台湾选民对民进党过去八年“完全执政”的否定外,昔日蔡英文收获的中间选票尽数遭到柯文哲清仓,以及民进党政党自身的老化,都合构成赖清德“双少数”与民进党未来执政的不稳定因子。
第一个危机:中间选民遭柯文哲整碗捧去
“一家欢乐几家愁”是每一次选举过后的常态,在野的国民党与民众党先是在去年末上演了一出“蓝白合”大戏,不料最终以撕破脸的方式大破局。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以33.49%得票率位居第二败选,这使得国民党及其支持者在败选后,还存有操作弃保柯文哲不成、选票遭到柯文哲瓜分的不甘心。
然而,国民党最初以“在野(非绿)大联盟”为诉求企图收拢在野力量,本身即错估了两党支持者的属性非“非绿”足以收编。一如大陆涉台学者周志怀在选后的评述,“台湾虽有‘非绿’,但并不存在所谓的‘阵营’”一般,选前各界忽视了所谓“反绿”选民的集合,只能在“蓝白合”情况下发生效用,并不能迳自视作蓝色选民。
用得票率百分比来看历次台湾大选,民进党陈水扁2000年拿下39.30%得票率胜选,谢长廷2008年取得41.55%得票率败选,到赖清德今次以40.05%胜选,可以说民进党过去24年来,不论在多党三强夹杀、或是党运最糟的情况下,铁票地板就是四成。这一方面,可说民进党铁票支持者基础没长进,就是四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推民进党的得票是“4成plus”,例如蔡英文2016年(56.12%)、2020年(57.13%)的两度胜选。简言之,蔡英文两度胜选就是“民进党铁票(+中间选民)”的结果。
再来看国民党,朱立伦2016年在国民党气势尽消的情况下,仅拿31.04%得票率败选,2020年的韩国瑜则凭一己之魅力,在缺乏中间选民支持下,内向凝聚国民党传统支持取得38.61%的得票。由此综观侯友宜今次得到33.49%得票,实际反映的即是国民党铁票范围区间,试问侯友宜有流失基本票吗?没有。但有拿到基本票以外的票吗?也没有。
因此,就今次蓝绿两党的得票,或能大胆推论两大党都只拿到基本盘,没有取得“铁票(+中间选民)”的胜选方程式,蔡英文过去八年两度狂扫的中间选民票,今次明显都跑去了柯文哲麾下,柯文哲把蔡英文的胜选公式“民进党铁票(+中间选民)”的“+中间选民”据为己有,民进党一次性卖断中间选民的青睐,这是民进党的第一个危机。
第二个危机:蔡英文八年完全执政遭否定
其次,今次民进党于总统与立委选举的得票,存在支持者分裂投票的态势。最显著的例子为赖清德在全台22个县市中,获票在14县市取得领先,尤其在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与高雄等“六都”都获胜,但民进党区域立委选情却在桃园与台中遭遇惨败,桃园的6席甚至“团灭”。
从今届区域立委选举结果来看,“南绿北蓝”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搭配赖清德于总统得票的分布,台湾中、北部选民对民进党的投票存在分裂是事实,换句话说,不愿让民进党继续完全执政的选民意志是很强烈的。这是民进党的第二个危机。
第三个危机:民进党执政8年朝向建制化
最后,毫无疑问,这次大选从过程到结果,最鲜明的一道风景即是:台湾年轻人大多喜欢柯文哲,甚至还没有投票权的中学生与高中生更爱。
柯文哲带起的“小草”旋风,跟1999年陈水扁参选时的情势相当具有可比性,不仅政治宣传具有创意、年轻化,也设计了许多周边小物吸引年轻选民收藏,且对比其他对手的形象,柯文哲与陈水扁都显得不那么老派——这无关政策,不需要跟中学生述说战争与和平,也不用去向高中生计较为什么就是不懂国际地缘政治,总统候选人在选举过程中,先天存在谁用形象、个人魅力、特质去获得选民好感度的问题。
假设年轻人“反建制”是一种政治上的“天性”偏好,年轻人喜欢柯文哲没问题,那问题就在蓝绿两党了。更准确来说是民进党。由于国民党本来就是建制派大本营,不被受年轻人青睐本就没毛病,但放到民进党身上就出问题了:失去未来一代新选民的青睐,代表民进党执政八年的包袱已然沉重,相当程度复制了国民党给予当年年轻人的印象,民进党正在建制化的路上狂奔。这是民进党的第三个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