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参战意愿被高估?《外交家》:别把意图当行动
美国《外交家》(The Diplomat)期刊4月22日刊登专文,提醒各界勿过度解读台湾年轻人在面对战争时的自陈作战意愿,指出即使民意数据显示支持保家卫国者众多,若台湾国防体系无法承接,这份意愿恐难转化为实质战力。
台媒《联合报》报道,该文由淡江大学副教授莫少白(Mor Sobol)撰写,标题为〈为何应对台湾年轻人自陈作战的意愿持保留态度〉。莫少白指出,根据台湾中研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文钦与台湾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潘欣欣先前综合的多项权威调查,若北京对台动武,有意愿参与作战的年轻人比例介于53%至88%。但莫少白提醒,这类数据反映的是“意图”而非“行动”,“人在压力情境下的实际行为,往往与平时表态有落差”。
莫少白援引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指出,早在1934年,社会学者拉皮耶(Richard LaPiere)便提出“态度不等于行为”,而心理学家贾泽恩(Icek Ajzen)也指出,调查反映的是意图,在面对恐惧或不确定性时,“意图常难实现”。
此外,政治议题中常见的“社会期许偏误”(social desirability bias)也是干扰因素。莫少白指出,当保家卫国在台湾成为社会期待的标准答案时,不愿参战可能被视为懦弱或不爱国,因此,受访者可能倾向说出“认为应该说的话”。
即便受访者真诚回答,“保卫国家”的定义亦极为模糊。有人可能将其视为上战场,有人则认为捐款、囤粮或在社群平台表态即为支持。问卷措辞若不清晰,也容易造成数据解读落差。
文章强调,真正关键在于“体制能否承接这份意愿”,具体而言,包含台湾目前后备动员与战备训练不足,社会对军方信任度低,且缺乏全民防卫教育与应变准备。莫少白直言,意愿不等于能力,象征性支持无法取代训练、体制、战略或领导力。
文章最后悲观指出,台湾并无等待战争发生后再调整备战策略的余裕,“真正的韧性并非从宣示开始,而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