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教科书知识盲区 网络科普成“台湾政史”重要平台
台湾走向民主化至今三十年,在塑造如今政治模式的路上经历良多。社会对于政治的认知、参与和讨论程度,也许比我们高。回顾历史,早在数十年前,台湾经历过戒严时代,再到解严、开放党禁及报禁、反对党成立、跟中国大陆时冷时热的关系、数次的政党轮替……到了今年一月,迎来第七次直选总统,选举气氛依然炽热,青年和首投族更是影响今届选举结果的关键。现今的台湾年轻人都在民主逐渐成型的背景下长大,对于政治的关切与投入程度偏高。
本专题从投身政治运动的台湾青年、港台两地学者、教育、媒体等多方面,了解台湾社会的政治意识何以形成。
(此为系列报道之二)
↓↓↓【台湾青年政治意识育成记】专题系列↓↓↓
走入台北车站附近一条巷弄的大厦里,甫进门口,左边放着各式纪念品的层架,有毛巾、茶具、手工啤酒等,都是以黑熊(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为“生招牌”。再往内走,眼见潮流型格的室内装潢、录音室、吧桌兼共同工作桌……想不到这竟然是一个“办教育”的地方。
随着Facebook、YouTube的兴起,一些内容制作者开始利用社交平台,扮演网上教育的角色,向普罗网民以文字、影像等方式灌输多方面知识。“台湾吧”正是一个广受网民欢迎的YouTube频道,他们制作的动画短片,正是由动画角色“黑啤”(Beeru)讲解政治、历史、法律及地方文化等科普知识,并创造了一系列的周边商品,为教育注入品牌营销的元素。
萧宇辰是“台湾吧”的创办人,同时也是历史教育网站“故事”(StoryStudio)的共同创辧人。经营网络媒体之前,萧宇辰本身是高中历史科教师,在大学时期念历史。
比起经过多重审订程序、拥有统一课程标准的传统教育,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门槛相对较低,所以在网络大时代下,各类型的媒体良莠不齐。他强调,做这类网络科普教育必须要做好资料考证的工作,稍有不慎,很容易会惹来网民抨击与谩骂。 “我们也经常会犯错。做媒体不只是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吸引力,但有吸引力不等于要骗人。”
“台湾吧”在2014年底创立,刚好就是太阳花学运发生的那年。他说,早于2014年之前团队已经有创办科普频道的想法。那时,各阶层热衷社运的气氛笼罩着台湾各地,本土公民意识、投身政治意志高涨。于是,“台湾吧”当时乘势推出首部系列作品“动画台湾史”,重新梳理台湾过往经历殖民统治、国民政府戒严时代,到近代民主化的过程,切合当年的社会氛围,旋即在网上广获知名度。
加上社交媒体是社运动员、思想传递的重要平台,“台湾吧”的科普内容透过网络的传播力,正好迅速喂养了普罗大众,对本土知识的渴求和重新建构自我身份的欲望。 他表示,“‘台湾吧’刚好搭上了‘网络论政’的顺风车,这趋势在近年也成长得快。”
教科书修订掀起蓝绿战
除了社会运动的因素,萧宇辰及团队想透过社交媒体向大众输出普罗政史知识,更因为他们很早就察觉传统教育或未能兼顾到知识盲区。 “比如历史科,以前(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在中国史框架里读台湾史。那时候还有三民主义科,有自己的考试、课本。(历史教育)比较偏向国民党角度的意识形态论述。”
历史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代人对于政治的关注与自我身份的认知。萧宇辰形容,在求学时期,台湾史在历史课程中是很“荒芜”的。“我对于台湾历史最多的认识,也不是在大学时期修台湾史,而是大学毕业后投身教育界,因为备课才更深入认识台湾史。”
2006年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历史教育课本的“本国史”被分拆为“中国史”与“台湾史”,“台湾史”单独成册,并沿用至今。高中历史老师林杉接受BBC访问时提到,在以前的框架下,台湾史的份量少很多。读过历史的小朋友总会背“黄河从哪省流到哪省,经过哪省”,但就不知道台湾的浊水溪在哪里。
历史课程是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纲里的一环。教育部在2019年新学年新修订课纲,指出课纲以台湾、中国、世界为重点。据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教学学会理事长林慈淑对修订版课纲的解释,十二年课纲中的初中历史课程乃采用自古至今的通史架构:从台湾通史、中国通史,再到世界通史。林慈淑认为,2019年新课纲改变最大的是高中课程部份。它舍弃过往通史编年形式(过往这套形式被人批评“初中与高中课程重复”),采用专题设计,以主题方式呈现“台湾史”、“中国与东亚”、“世界史”三个领域,各有三个范畴及相关主题。
不过,“中国与东亚”这一部份则引发争议,外界质疑民进党政府企图将历史教育“去中国化”。教育部当时解释,以中国主要时代分期为架构的“中国通史”已放在初中课程;当到了高中课程,则以中国与东亚的互动及发展作为重点,故名“中国与东亚”。
谈到台湾中学历史教育的进程,亦不得不提2015年的“反课纲运动”。当时是马英九国民党政府执政时期。教育部在2015年2月表决高中历史科新课纲。然而,这个新课纲的一些内容微调,被指过度偏颇于大中华史观及“去台湾化”。
到了同年5月,全台多市的中学生透过社交网络平台及即时通讯软件动员联署、游行,并发起大规模的抗议行动。后来在7月23日,更有反课纲抗议者冲进教育部“占领”。当中一名示威学生林冠华被警方带走,交保释之后在7月30日生日那天,于家中烧炭自杀。林冠华自杀事件,进一步诱发群情汹涌及舆论升温。教育部最后决定课纲“新旧并陈”,有争议的内容不列入考题,各县市学校各行其是。
这场反课纲运动的意义在于,整场运动的主角落在年轻的高中生身上。看回2008年的野草莓运动,是以大学生、研究生为主。到了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开始有少量高中生积极参与。太阳花运动除了启蒙新一代的社运模式,还反映社交媒体的威力─网络串连。它能够集结更多参与者,最后形成像2015年反课纲运动般,鲜见地由高中生作主导的学生运动。这十多年来,年轻学生的政治敏锐度和成熟度之生成脉络,一直有迹可寻,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网络媒体未来重在“磨刀”
“台湾公民意识的崛起是这样的:当前期的党外运作跟政治变动已经完成,民主已成既定事实,然后慢慢培养公民意识。”在萧宇辰看来,目前很难说台湾的公民议政或青年参政等方面是“很成熟”。他解释,在台湾民主化及公投选举孕育过程中,“从下而上”的公民社会参与所发挥的作用很少。整场民主化改革主要是政治上最高层的人,配合党外势力,缺乏普罗大众参与。当然,国民党以外势力其实也是公民社会的一部份,但相对来说,这群人的规模“很小”,不能算是普罗大众。随着国民政府逐渐放权,这个“小众”才慢慢地茁壮。
“台湾目前的民主很成功吗?不是。因为要看地方政治,它还是受到地方势力、派系的影响。公民社会还未有一个足够力量去抗衡这股势力。” 他以选举中的*宫庙势力跟政治人物的不透明交流作例子。比如说,地方宫庙的财政是不用受监督的。那么,候选人或其他相关政治人物放在庙宇捐献箱里的钱有多少,根本没有人知道。
*注:在台湾,已登记的寺庙数量有12,305 间,登记信徒逾95万名。由于居民多以宫庙为乡域的互动中心,宫庙和乡民之间紧密连结。因此在选举时,宫庙的取态影响信徒的投票意向。各地政治势力与宫庙长期密切交流,候选人当选后前往宫庙“谢票”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宫庙政治大多没有偏蓝或偏绿的取态,是故,宫庙势力是各政党持续拉拢的对象。
“当台湾政治很大程度受到地方派系和宫庙势力左右,公民意识难言成熟。在台北等大城市,你可能会感受到那股公民力量。可是你进到乡村地方,那个派系的势力还是最稳固的,而且一直存在。”萧宇辰说,当公民政治意识的膨胀空间仍在,“台湾吧”便有责任继续教育大众。
人民政治意识在未来依然拥有膨胀的空间,同时也有需要持续为年轻人的政治触觉“磨刀”,网络媒体可说是任重道远。
上文节录自第205期《香港01》周报(2020年3月16日)《由觉醒,狂热到成熟 台湾青年政治意识如何炼成》。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