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剧《国际桥牌社》募资求选前上映 创作自由是否需政治正确
台剧《国际桥牌社》打着“台湾第一部政治剧”的名号,原本要在选前上映冲高话题性,却苦无平台愿意在选前的敏感时刻播放。 12月17日,《国际桥牌社》为户外放映举办公开募资,3小时就达成20万新台币的目标。普通群众的热情与平台方的审慎形成对比。
台湾选举投票率往往在六成、七成以上,政治被认为是“全民运动”,选前的造势晚会人山人海,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占领立法院长达23天,迫使当时执政的马英九政府撤回《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服贸条例。
与这种“身体力行”的热情相对的,是台湾罕见的政治类创作。自电影《超级大国民(1994)》后,直到2019年的 《幻术》与《返校》,才算是后继有人。至于电视剧方面,虽然偶尔会有政治人物客串、或是在剧情中提起政治新闻,也都仅止于蜻蜓点水的程度。
《国际桥牌社》第一季十集注资7,500万新台币,是台剧罕见的大投资,还获准进入总统府拍摄,也是台剧首见。但在拍摄期间的难关也很多,除了演员试镜后取消、工作人员上班一天就离职之外,投资方面也出现两难局面:统独两派想要拍他们的剧本,中立派则怀疑政治剧在台湾有市场。
政治剧当然有市场。台湾晚间的黄金时段充斥着政论节目,媒体也充斥着政治新闻,政治模仿秀也曾经在台湾大红。但是在政治冲突尖锐化的台湾,想要保持中立并不容易。政论节目来宾的政治立场明显,媒体也常常被标签“亲绿”、“亲蓝”,因为试图保持中立的结果,可能不是两边都看,而是两边都不看。政治模仿秀节目《全民》系列节目就于2013年停播。
台湾脱口秀艺人“博恩(曾博恩)”于2018年起主持《博恩夜夜秀》,是政治、社会议题类的单口喜剧,博恩曾笃定自己的市场不在中国大陆、“却从没想过到中国演出”、要面向自由的世界等等,在年轻族群中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博恩于2019年8月在酒吧表演时对以自焚抗议威权统治的郑南榕开玩笑,事件经过极独的“台派”人士于互联网上发酵,最后导致博恩道歉并辞去《博恩夜夜秀》主持。
另外一个网红“波特王”原本专做非政治类搞笑影片,在中国大陆也有新媒体的合作;结果于12月14日和台湾总统蔡英文合拍影片后,被大陆合作厂商要求下架影片并解约,波特王同意解约但拒绝下架影片,一夕之间成为“台派”的“民主斗士”。但也有人比较波特王与博恩,认为一个是去大陆赚钱踢到铁板,一个却是一直留在台湾发展,“台派”的对待方式未免太过“大小眼”。
▼ 按图看波特王如何用情话“撩”蔡英文 ▼
创作成本较影视作品低的漫画类创作,也难得见到政治作品。 2009年政治讽刺漫画《马皇降临》以2008年的总统选举结果为题材,评价、销售均取得成功,原本在页尾预告将于2010年的地区选举结束后依结果推出续集“五都争霸” ,主角视点也将由蓝教(影射国民党)换成绿教(影射民进党),但因为“商业考量”,不仅赶在选举前上市,内容也全部改写成可爱软性的“城市拟人化”,不比前作的犀利。直到2016年政党轮替后的8月,“绿教”视角的续集《霸海皇瑛》才得以上市。
无论如何,这都只是证实,在台湾要实现政治类创作,需要面对许多比“成品品质”更多的质疑。不过,《返校》上映后票房亦有2.59亿新台币的佳绩,《马皇降临》作者亦持续在媒体上连载政治讽刺漫画,只要能有更多的商业成功,也许未来就能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投入,抵销政治环境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