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选】“桩脚”是怎样炼成的 台湾选举的日常风景
距离台湾总统大选已经不到一个月,从11月底到12月初,无论哪个党都是动作频频,代表民进党参选连任的蔡英文拜会一向被视为深蓝的“悟觉妙天”,国民党阵营则找来前民进党籍的云林县副议长苏俊豪为候选人韩国瑜站台,都被认为是“拔桩”的举动。
“桩脚”是什么
何谓“拔桩”?就是要“拔掉桩脚”。 “桩脚”是台语(闽南语)“柱仔脚”的国语(普通话)翻译,“柱仔”也就是支撑建筑的大柱,“柱仔脚”则是专指大柱底部作为稳定的基石;换句话说,“柱仔脚”就是在最底层支撑建筑的不起眼的石头,用来譬喻在支持者基层发挥稳定固票作用的头面人物。而把这些在基层日夜奔走的人物拉拢到己方阵营的行为,也就是“拔桩”了。
由于台湾在民主化过程中经历过许多买票、作票的不良事件影响,对于“桩脚”带有一种先天的负面感受,毕竟在基层实际执行的,往往就是这些“桩脚”,例如买票时负责交钱给民众,也负责监视民众是否真的如期投票。但是在解严后立法方面加重刑罚,司法方面加强扫荡,加上“监票”风气日盛,作票的事件已极少,买票者也经常败露,甚至传出“选举不用花钱,检举别人买票被抓走就自动当选”的耳语。
其实“桩脚”在媒体上的描述范围也是有大有小,例如有影响力的宗教领袖或是辅选的政治人物,本身有知名度与资源,甚至能够动员一定数量的支持者来活动,也常在媒体上被称为“桩脚”。但这种人物,在实际选举运作上是中层阶级,或本来就是外部势力,其实不会被内部人员真的当作是自己的“桩脚”。
平常是社长 选举是桩脚
真正的“桩脚”,基本上要入党一段时间,同时熟悉党务与地方事务,了解如何把两者在选举中重叠;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人面要广,至少要了解负责区域有多少支持者,并且能够带动这些人去投票。
有一些桩脚,本身是党工,也是一些在地社团的负责人,例如地方中药协会、太极拳社团、京剧与歌仔戏团等等,日常勤勤勉勉经营社团,选举时刻就能运用这些社团培养出的“人脉”进行游说或是“拉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平常在社团里交朋友,选举时“请求”、“拜托”朋友支持自己属意的候选人,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互动关系,不牵涉利益交换。至于朋友如果支持别的候选人,那这朋友还能不能做下去,那就是另一回事。
不过这些桩脚,有时牵涉的团体太小,又或是日常行程忙碌,抽不出太多时间来照顾,在动辄数万票的立委选战中都显得小巧,更别说是总统选举。再说,既然说是桩脚,就表示有其稳固性,不容易被拔桩,因此无论是自家还是敌对候选人阵营,对这些桩脚的关注度都会降低。
仍然重要的大桩脚
但是在台湾还有另外一种人,明明是选举选出来的,却常常不被看做是“政治人物”。就算摆明是某党某派的桩脚,他党他派候选人还是得来走访拜会。那就是“里长”与“村长”,台湾目前选举制度下最小的被选举单位。
举例来说,台北市有超过450个里,一个里的当选票数也有成千上百票,虽不会大到一至数个人(里长与里干事、助理等人)完全顾不过来,却也不会小到可以被忽略。其他各县市相差仿佛,尤其是农业县的“村”,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只会比都市的“里”要更强,村长的重要性就更高。
这些村里长可以说是政府与人民最尾端的接触点,同时担负传达政府施政给人民、人民需求给政府的双向箭头,小至路灯不亮、道旁积水,大至预防瘟疫、造桥铺路,都有赖村里长系统进行传达与辅助。在选举上来说,若失去村里长的支持,意味着上层候选人团队无法知道基层人民的需求与期待,遑论如何提高支持率了。
而且,由于村里长仍然是选举出来的,他们也担负着村里民的期待,这是与其他小桩脚的根本差别:村里长支持的候选人,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身为“同党” ,而是因为“同党比较好说话”,能够给村里带来益处;若是不好说话,同党也没有意义。对地方漠不关心的上层候选人,就算村里长坚持支持,到头来反而可能危及村里长自己的选举。
正因如此,历届选举中村里长往往成为“拔桩”的重点。例如柯文哲在2014与2018的台北市长选举中,密切拜会450多个里长寻求支持,即便许多里长连任数十年、非蓝即绿,最后柯文哲仍然保证了自己的“白色”支持度不坠。 2018年蓝营在台中、高雄大胜,里长们对绿营执政者的失望也是很大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