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从“红媒渗透”到“陆生渗透” 被恐惧侵蚀的台湾民主
自2019年开始,以反制“红色渗透”为理由,民进党政府不断建设其“民主防卫机制”,包括国安五法修正,以及中共代理人法等等。然而,打击的目标正从最初的“红色媒体”,逐步向外扩散,最新进展是出现了“陆生渗透”之说。
撰稿:郑海森
日前台湾陆委会召开咨询委员会议,以“为强化防卫性民主,我国如何防范管制境外势力渗透干预之问题”为主题,会中有学者以“自身经验及观察”指称,大陆有透过陆生渗透台湾校园课堂搜集资讯、影响台湾师生思想及言论之情形。此说法一公布,引来台湾舆论关注。
台湾开放陆生修读正式学位的政策始自马英九执政时期,当时两岸关系稳定发展,自2011年首度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台湾每年录取陆生人数稳步成长,最高达到约4万2000人。但在2016年政党轮替后,大陆允许陆生赴台的名额又急速缩减,光是交换生的部分,就从2016年的3万3000 人,缩减到2018年2万9000多人。
事实上,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状况,以及台湾内部的蓝绿对立,陆生在台湾一直备受政治的有色眼光对待,单单是陆生是否纳入台湾健保的问题,就让台湾朝野吵翻天。过去也有陆生试图在台湾高校参选学生会长,不分身份争取学生权益,却被质疑具有大陆的政治身份和政治任务,受到校内校外的舆论攻击。
而绿营人士对待陆生的态度,更显得前后矛盾,既认为他们能成为台湾“民主自由”价值的种子、传播回“独裁专制”的大陆,又有意无意认定他们可能是中共“渗透”台湾的工具。即使大陆宣布今(2019)年8月起暂停陆客赴台自由行,依旧有绿营人士的声音称,“这是大陆怕陆客把台湾的民主自由带回去”。
然而,现在对于在台陆生的“政治指控”,却是来自于台湾官方陆委会咨询委员的口中。尽管台湾政府并未正式对陆生有政策上的调整,但不得不让外界怀疑,民进党政府是否对外放风声、试水温,有意研拟管制招收陆生的政策,作为限缩两岸交流措施的其中一环,为蔡英文的“民主防护网”再织上一角。
平心而论,该位未具名咨询委员的说法,台湾官方应该具体查证后再对外公布,否则只是让社会人云亦云,加深两岸民间往来不必要的恐惧感,让已经被无限上纲的“亡国感”更加发酵。除此之外,“陆生渗透”的说法也值得进一步商榷,一来大学校园是教育机构,课堂交流甚至是思想交锋,都属于正常情况,称得上是“搜集信息”吗?
二来陆生在台就读本就有限制,人数在各校占比不到3%,又要如何认定其他占绝大多数的师生会受到陆生影响思想及言论呢?即使过去曾有陆生周泓旭被指控吸收台湾外交官未遂的“陆生共谍案”,但也出现了陆生李家宝因批评中共而滞留台湾就学的事件。个别事件自有台湾相关部门介入处理,但不能以模糊的国安理由,对整个陆生群体进行指控,这将损害台湾社会所自豪的开放自由价值。
坦言之,台湾陆委会在此时透过咨询委员会议发言重点的形式,对外透露“陆生渗透”的“疑虑”或“风险”。在未讲清楚说明白、未公布具体细节的情况下,难保不被解读为“虚言恫吓”,或是被理解为将“陆生渗透”炒作成“红媒渗透”2.0版,挥舞著“防卫性民主”大旗,以模糊的国家安全为理由,不断紧缩两岸交流政策,在两岸间筑起高墙,激化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恐惧与敌意,为执政党大选利益添砖加瓦。
同时,也可以看出,几十年来,随著两岸实力易位,台湾社会对自身民主体制正不断丧失自信,加上对大陆根深蒂固的恐惧,催生今日“芒果干”(“亡国感”谐音)盛行。这种心态将会让本应充满自信活力的台湾社会,陷入自闭又自怨自哀的泥淖,敏感情绪“一点就燃”、“逢中必反”,屡屡沦为“选举提款机”。
民进党政府宣称要防卫台湾的民主自由,代价却是损害两岸民间正常、健康的往来,贴上各种各样的政治标签,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台湾官方有一定程度的“国安考量”,这是政府该做的事情,也会受到应有的理解。那么若要真正防卫台湾的民主自由,应以更民主自由方式进行,在两岸不断走向对立的现状下,以更大的自信张开双手欢迎各地学生和学者赴台交流,这才是壮大自己、真正落实民主自由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