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Emily in Paris带来“口红效应”安慰?疫情下够速食俘虏观众心
最近的微博热搜上,内地网友们发现了贾玲“失散多年的姐妹”。不仅眉眼相似,连嘴边的梨涡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被网友们戏称为“瘦版贾玲”的,是当下热播的美剧《Emily in Paris 艾蜜莉在巴黎》中的角色。这部讲述美国女孩勇闯巴黎职场的轻喜剧,不仅在美国播得火热,在国内也有不小的热度。
该剧在IMDb和豆瓣上打分人数都过了万,海外观众和国内观众一致地打出了相似且并不算高的分数,两者都是7.4。美国迷妹掘地三尺找男主角的资料,法国居民忙著吐槽剧情漏洞,而内地观众观剧之余也发出了疑问:“奢侈品到底做错了什么,值得Netflix如此报复?”
“巴黎欲望都市”其实是“法式玛丽苏”
年轻貌美、感情顺利、事业成功,仿佛活在年轻姑娘们梦寐以求的生活中的Emily,生活中唯一的缺憾是——“一切都是规划好的”。而上司的意外怀孕让调职巴黎的机会落在了她的头上,于是这个不会说法语的芝加哥女孩怀揣一腔热情和浪漫幻想开启了一场巴黎都市冒险。
看到制作人Darren Star的名字,观众们或许认为这会是一部巴黎版的《色欲都市 Sex and the City》,而实际上,二十出头的Emily并没有《色欲都市》中Carrie那样迫切而深刻的人生困惑。
二十余年过去,互联网新媒体摧枯拉朽席卷了世界,生活在如今的Emily不再需要像Carrie一般,需要经过切身的体验、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思考,在一篇又一篇专业而犀利的专栏文章里站稳脚跟。
Emily成为社交名人的方式,只需要经常打开摄像头记录下生活。歌颂面包的香甜和巴黎街头的绮丽风景,借由大众对这座城市的浪漫向往,从二百个关注者的小透明到拥有两万粉丝的网红,只需要动动手指发送几个动态而已。
剧中反复跳动的关注者和互动量,在潜移默化间强调著,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构建个人形象和体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工具。Emily的工作也是如此,来到巴黎的目的,就是要在传统的奢侈品营销公司中融入新媒体营销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去构建奢侈品的品牌价值。
事业上,她是带著崭新的新媒体营销思维来冲击传统思维的后浪;而感情上,男友因为接受不了异地恋而提出分手,成为了她纵情巴黎最好的理由。
更多精彩欧美影视剧评︰
黯欲横流剧评:波兰版格雷已Out?西班牙情色剧1集1床戏挑战耻度
《禁室365天》影评:情欲感官mix脑残剧情 不负波兰版格雷之名
《Normal People》剧评︰imdb直迫9分!直面高中生难以启齿的爱欲
【爱死机械人剧评】香港狐妖肉身最惊艳 成就Cyberpunk瑰丽科幻
【爱死机械人】儿童不宜!Netflix必睇三级片 血腥暴力又露点
从优雅多金香氛客户,到年轻阳光的富二代闺蜜弟弟,从博学广才的语言学教授,到浪漫体贴的老设计师侄子…Lily Collins惊为天人的美貌让她的艳遇有了更多的说服力。并不焦虑于在芳华渐逝之前找到合适的伴侣,Emily感情上的烦恼,只是喜欢的人有了女朋友,却依然想和自己做朋友。
如同老旧到随时都会坏掉的电路和水管一样,可能像Gabriel这样帅气温柔的男邻居,“在巴黎住了十年也不会遇到”。
故事最后,在各路法国男人中兜兜转转过后,Emily还是投入了与女友分手的邻居Gabriel的怀抱,我想沉浸其中的她是不会去思考“爱你还是更爱自己”这样的问题的。毕竟,法式玛丽苏,也是玛丽苏。(意指一个原本普通又平凡的人物,像开了外挂一样突然变得事事顺利、无所不能)
刻板印象碰撞出的戏剧火花
Emily在巴黎,既是新与旧的碰撞,也是美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的碰撞。
热爱工作的“奋斗狂人”Emily早早来到公司,却受到了十点半才开工的同事的嘲笑;坚持笑脸迎人,被老板说成“你要是一直笑,会被认为是傻子”;在餐厅要求退回三成熟的牛扒,主厨却反过来一再要求她先试一试…
英国媒体《卫报The Guardian》评价《Emily in Paris》,
贝雷帽、羊角面包、长法包、糟糕的服务、火爆的房东、时刻都在调情的法国男人、情人、小三…请您罗列一下关于法国和法国人的刻板印象,您定会在此剧中找到。
虽然巴黎人的生活,身处遥远东方的我们不那么容易领会,但事实上,这样的刻板印像也可以在Emily在巴黎的闺蜜——“贾玲巴黎分身”Mindy身上窥得一二。
来自上海的富二代,不愿意继承家业过被安排的生活,又在歌唱表演大赛上跑调出丑,羞愤之下宁愿逃跑到浪漫的巴黎做保姆,名为“追求自由的生活”。
当从她口中说出“中国人在背后挖苦人,但法国人当会著面挖苦你”时,不知更多的人是会心一笑,还是感觉到被冒犯。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符合大众期待的刻板印象,确实产生了吸引人的戏剧冲突。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还是“生活就是为了工作”;拍摄全裸模特走过亚历山大三世桥的香水广告,是性感还是性别歧视;时尚应该固守传统还是颠覆革新,奢侈品应该保持神秘还是拥抱大众…
当老牌设计师Pierre Cadault——可想而知这是在影射Pierre Cardin——带著身著艳丽猎奇时装的模特出现,完成一场街头catwalk的时候,没有人再会将这部剧与《穿PRADA的恶魔 The Devil Wears Prada》相提并论——Miranda如果在场,可能会当场晕过去。
影视剧界的“口红效应”
如同老板Sylvie在剧中对Emily的评价︰
你搬到巴黎来,到我的公司工作,甚至不屑于学法语。你把这个城市当成你的游乐园。在享受一年的美食、性、酒和一些文化之后,你就会心满意足地回到你的美国老家。
这部《Emily in Paris》也像是如此,跟随著Emily的视角,将大众心目中对于法国的印象截取出来,加工、放大和串联,辅以绮丽梦幻的美人与美景,汇成一锅香气袭人的快餐,享受过后,并没有留下什么真正有意义的思考。
《纽约时报NYTimes》评价说︰
有时候,“陈词滥调”是真的,而这也是《Emily in Paris》的一些情节还不错的原因。一些观众认为这部剧是对新冠的一种清新的逃避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巴黎,所有公共场所都必须戴口罩,酒吧晚上10点关门。
在当下,一份香甜适口的视觉快餐也是大众疗愈身心不错的途径,豆瓣上点赞数最高的短评说:“生活需要这样的快消品,太需要了。给满分不是因为有多好,而是舒服。”
《Emily in Paris》的高热度,或许也是影视作品中的“口红效应”。(口红效应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当金融危机时,专柜唇膏的销售量反而上升,因为消费者更倾向购买价格较低的轻奢侈品得到安慰作用)特殊时期,当观众们在现实中身心俱疲,没有精力去品味具有一定深度思考的作品时,这样简单直接、赏心悦目且“唔洗用脑”的轻喜剧,自然会受到观众的青睐。
毕竟,因为这部剧,饰演Gabriel的Lucas Bravo在社交网站上的粉丝已经从最初的一万上涨到了六十五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Emily 的社交曝光策略,在现实中也确实是奏效的。
【相关图辑】《Emily in Paris》巴黎大厨昔日旧照被翻出!沙滩大晒完美蜜桃臀:
【相关图辑】盘点Netflix 10月N部最新上架影剧:《阴宅怪事》、《末代皇帝》…
【本文获“影视独舌”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