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插手南美乱局 远水能否救近火?

撰文: 陈冠东
出版:更新:

天主教教宗方济各(Francis)在当前南美乱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主动担起和解的大旗与各派磋商,成为道德领袖。众所周知,方济各是首位来自南美的教宗,上任以来积极推动教会革新,致力重建天主教在全球各地的影响力。南美天主教人口占全球近一半,对教宗实践使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方济各的亲民举动却未必可以扭转天主教在南美拾级而下的地位。

近年南美政局动荡,教宗方济各(右)多次插手当地政局。左为阿根廷总统马克里(Mauricio Macri)。(Getty Images)

委内瑞拉乱局持续多月,生于阿根廷的教宗方济各在4月底一个周日弥撒“吁请避免任何进一步的暴力形式,愿他们尊重人权,透过谈判寻找解决严重人道、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方法”,并认为委国的危机正使人民筋疲力尽。

方济各去年10月曾与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会面,后者宣布与反对派对话,惟局势未见改善。如今教宗再介入委内瑞拉的局势,或许是迫不得已。在该弥撒前数天,马杜罗的保安部队冲入一间教堂打断弥撒,袭击加拉加斯教区枢机主教乌罗萨(Jorge Urosa)。

【延伸阅读】从巴西贪污说起 撇下左右之争 南美究竟缺乏了甚么?

巴拉圭于4月初的政局动荡,最终都是因教宗介入而平息。(Getty Images)

同期发生的巴拉圭政局动荡,教宗的角色亦相当明显。示威者火烧国会,反对总统卡提斯企图修宪延长总统任期。方济各呼吁各方保持和平,以对话解决问题。卡提斯后来放弃法案,声言自己的决定受教宗影响,更亲笔去信教宗,可见方济各在南美具有相当大的政治力量。

方济各上任以来对南美的关注度甚高。2013年7月他首次出访的目的地是巴西,在回程时更在机上向记者表示,“如果有人是同性恋,他信仰上帝且心地良善,我怎么能论断他呢?”这句话被视为历任教宗对同性恋最友善的言论。两年后他再踏足南美,当时他与玻利维亚及巴拉圭的贫苦民众接触,又接见了不同社运份子,还讨论了环保问题,他更积极推动哥伦比亚终止长达50多年的内战。他曾接见哥国总统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又与反抗军FARC的领袖对话。在与桑托斯会面时,方济各更说“在和平进程中,你是我祈祷得最多的人”,可惜和平协议却在公投中被哥国民众否决。方济各对南美事务的介入,展现了他作为“人民的教宗”的风范,亦体现了其圣号纪念的“亚西西的方济各”(Francesco d'Assisi)背后所代表的“关爱贫苦”精神,亲民与和平使者的形象让他受到敬重。

南美天主教会因“国情”而变

南美是全球最多天主教徒的地区,每十名教徒便有四人住在南美。百年前,这里几乎所有人都信奉天主教,如今比例大跌,一大原因是教会形象不讨好。部分国家如阿根廷的教会在1970至1980年代与独裁者朋比为奸,削弱了宗教的政治影响力。阿根廷天主教会在上世纪便与军政府关系密切,1970年代更有主教为军政府的镇压行为辩护。方济各在2005年亦曾被人权律师起诉,指他曾于1976年与阿根廷政府合作,杀害两名与他同属耶稣会的神父。案件最终因缺乏证据而不了了之,当时还未成为教宗的方济各亦否认控罪。不过,阿根廷确实有神父因曾干犯人道罪行而遭起诉,更有人犯下多项谋杀、绑架及虐待罪,被判终身监禁。

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在任期间不时用残酷手段应对教会的挑战。(Getty Images)

阿根廷教会因为这段历史而分裂,直接结果是阿根廷人对信仰变得冷漠。虽然在方济各上任时,阿根廷人的反应比其他拉美国家正面,但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于2014年发表的报告,阿根廷有71%人口信奉天主教,却只有9%的天主教徒认为信仰在日常生活非常重要,或会每周到教堂望弥撒。

与阿根廷不同,智利天主教会在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独裁统治时期站在反抗前线。不少天主教政治人物、主教、信徒遭流放或虐待。然而,曾与人民共患难的教会在军政府垮台后,却因教义与民众愈走愈远。智利民主化后,教会逐渐离开政治,停止收留政治迫害者的服务,并主张“大和解”,不鼓励民众追究军政府干犯的人道罪行。智利教会又将注意力集中在道德议题上,当中少不了反堕胎合法化,至今智利仍是在此问题上最保守的国家之一,任何形式的堕胎均属刑事罪行。保守立场让他们站在民意对立面。以堕胎争议为例,2016年智利政府曾提出放宽限制,民调显示70%民众支持,但教会不断动员反对,议案在国会最终仅以1票之差通过。

【延伸阅读】南美“政治女强人”齐陷危机 性别使然抑或管治问题?

克里斯蒂娜奉行的贝隆主义政策,抵消了教廷在当地的努力。(Getty Images)

“落力为你好,得不到分数”

前教宗若望 ·保禄二世(John Paul II)于1990年代调整教廷大方向,希望教会能加强对公民社会影响。在南美最大国家巴西,教会由军政府年代到现在都是站在人民一方,对穷人的关顾始终如一,是坚定可信的人权卫士。巴西教会的社会工作全面,关注工人、原住民、露宿者及爱滋病患者,又教导贫穷选民如何解读候选人政纲,好让他们能投票给最支持穷人的政治人物。正因它的支持大多来自低下阶层,巴西教会亦致力反贪、改善贫富悬殊等工作。1999年,巴西教会就动员发起签名运动,收集过百万名民众签名,聚集民意让反贪法通过。

教廷希望教会更贴近民众以守住信徒,但这种“人民教会”的做法却未必为天主教带来更多政治影响力。最明显的例子是阿根廷,上任总统克里斯蒂娜(Cristina Fernandez de Kirchner)与她同样做过总统的丈夫基什内尔(Néstor Kirchner)均为贝隆主义信徒,他们带民粹主义的特色,加上包容同性恋,鼓励女性用各种避孕手法等等主张,与教会推广的价值相冲,亦令教会走进民间的策略一无所用。

近年南美宗教版图出现转变,信奉新教的人口上升,天主教徒数目持续下降。皮尤研究中心研究了拉丁美洲的信仰版图,报告指在上世纪开始到1960年代间,拉美有超过90%民众信奉天主教,但到2014年只剩下69%成年人视自己为天主教徒。在每一个所调查的国家,包括南美各国,愈来愈多民众加入新教教会或拒绝信仰某特定宗教,这转变更涵盖各社会阶层。大部分“转会”至新教的信徒都说,他们希望寻找与天主更亲密的联系,所以才离开天主教。

方济各的到来未有为天主教注入新动力,在前天主教徒间,只有他的祖国阿根廷和乌拉圭对方济各上任反应正面,在其他国家正面反应仅约占一半。

天主教于南美的影响力难逃式微命运

南美国家民主化后,天主教在近20多年面对社会愈来愈多元的挑战,无论是政治还是宗教层面都一样。在政治上,天主教政党、天主教组织不断减少,天主教无法一如以往享受近乎霸权的地位。方济各近月介入的巴拉圭与委内瑞拉,其实是天主教在南美的堡垒,教宗道德力量仍高。自认是天主教徒的巴拉圭人达89%,是全拉丁美洲最高,委内瑞拉亦有73%,方济各来自耶稣会,其现任领袖苏沙(Arturo Sosa)是会内首位委内瑞拉领袖,对方济各掌握当地民情有所帮助。但观乎整体宗教版图的转移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天主教在南美的未来并不光明,方济各所做的努力,在数十年后或许再难复见。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