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矽谷银行到瑞信德银 一文了解欧美银行危机及未来爆煲风险
全球银行股投资人近来饱受惊吓,先是美国中型银行矽谷银行(SVB)、Signature Bank不堪挤兑倒闭,紧接着监管当局催逼瑞士信贷与瑞银合并,之后又注销瑞信AT1债券,连累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AT1债券价值急跌,又使德银信用违约交换(CDS)成本飙升、德银股价3月24日盘中暴跌。
涟漪效应持续扩散,显然这波因央行大幅升息而起的全球银行业动荡尚未平息。然而,欧美央行日前照样升息打通膨,欧洲央行(ECB)上周升息2码(0.5个百分点),本周美国联准会(Fed)和英国央行(BoE)各升1码。乐观的解读是,决策官员评估银行体质健全,挺得住冲击,但市场有个疑虑仍挥之不去:当局是否低估了情势严重性?
相关文章:UBS购瑞信|170亿美元CoCo债券惨变废纸?一文看懂AT1债券是什么
利率风险冲击所有银行
2006-2011期间担任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主席的贝尔(Sheila Bair)3月23日接受MarketWatch访问时就警告,利率急遽走高不只冲击地区银行,所有的银行都面临这个风险。她说:“我们必须留意银行所有的无标记证券(unmarked securities),不论是银行是小型、中型还是大型。”
贝尔说:“所有的银行都面临这个风险。所有的检查人员都必须提高警觉,查看银行管控利率风险的情况。万一挤兑发生,银行必须卖掉那些证券。那是不分规模大小的银行及检查人员,都应该担心的事情。”
现任FDIC主席格伦伯格(Martin Gruenberg)3月6日在一场演讲中说:“未实现的证券损失,已大大地降低了银行业申报的股本。”数日后,SVB和Signature两家中型银行就相继倒闭。
贝尔去年12月就呼吁Fed暂停升息,现在更批评Fed 3月22日不应再升息1码(0.25个百分点),应该停下来评估情势如何。她说:“假如金融危机来袭,也别提软着陆了。我们必须不计一切代价避免那种情况发生。”
相关文章:CS瑞信集团会是下一个雷曼吗?一文看清5大要点|美欧银行危机
美商银行动荡的近因
许多人把最近银行业的痛苦归咎于Fed提高利率,但金融时报(FT)专栏作家邰蒂(Gillian Tett)指出,症结在美国中小型银行此刻遭遇三个互有关联的问题:储户卷(存)款而逃、商业模式失灵,以及信用紧俏。
第一个问题是存款迅速流失。这是因为FDIC提供的存款保险以25万美元为限,除非基于“系统重要”理由,才能扩大存款担保。一般认为,所谓“系统性”即指大型银行,于是SVB和Signature一传出财务不稳的风声,储户就争先恐后提款、转存入“大到不能倒”的大银行。
第二个问题出在银行的商业模式。在资金宽松、利率极低的时代,客户把钱停泊在孳息低的银行帐户(因为缺乏更好的替代选项),让银行借入成本低廉的丰沛资金,再以稍稍高一些的利率放贷出去,并买进长期资产,例如美国公债。但随着利率节节升高,客户存款有的移往大银行,有的转进货币市场基金。客户行为改变重创“把短期存款拿来放出长期贷款”的银行,因为付给客户的利息支出增加了,证券投资组合未实现的亏损也升高了。
第三个问题山雨欲来:信用紧俏。随着融资成本升高,银行势必会缩减放贷。尽管信用创造减缓有助Fed打通膨,但风险是信用吃紧的影响极难预测,因为可能形成自我强化的“经济衰退与债务违约”下沉旋涡。也因此,美国的银行业危机起初是利率(及流动性)风险引发,但现在可能慢慢演变成信用风险。
欧美银行动荡的远因
彭博资讯专栏作家欧瑟士(John Authers)则指出,最近大西洋两岸银行业动荡不已,其实早在25年前就种下祸根。
1998年4月6日,花旗(Citicorp)与旗下拥有投银和保险事业的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惊传要合并,这是大事一桩,因为公然违反“格拉斯-史蒂格法”(Glass-Steagall Act)--“大萧条”时代制定的银行法,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必须分开,并禁止银行拥有保险公司。旅行者掌门人魏尔(Sandy Weill)和花旗舵手李德(John Reed)--后来的花旗集团共同执行长--不啻是赌政治人物将终结“格拉斯-史蒂格法”。1999年,那果然成真了。
花旗与旅行者敲定协议的一周后,总部在夏洛特的NationsBank与旧金山的BankAmerica也宣布合并,组成今天的美国银行(BofA)。此举又摧毁后萧条金融法规的另一个指导原则:以严格规定禁止州际银行业。原先银行和保险公司受州政府监管,且必须大致待在该州,以致全国共计数千家银行,大多数的规模都太小,即使倒闭也不足以构成系统性危机。
当时的想法是,大银行可提供规模经济和更佳的服务。结果呢?大银行证明难以管理。银行巨人投入结构信用,酿成大祸。引爆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是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属于“格拉斯-史蒂格法”划分的“投银”这边。但在雷曼倒闭后几个月,大型的综合银行(universal bank)也传出严重受创,但因为规模太大,若任其倒闭,后果不堪设想。美银和花旗虽然都躲过收归国有的命运,但已颜面尽失。
美国其实仿效的是欧洲由来已久的“金融超市”(financial supermarkets);在欧洲,各国各有各的银行巨人,且整并过程一直在进行。继美银和花旗之后,瑞士联盟银行(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与瑞士银行公司(Swiss Bank Corp.)也完成合并,组成了今天的瑞银集团(UBS)。这些巨无霸银行在全球金融海啸期间处境更凄惨,因为满手都是有毒的美国房贷证券。2010年起,欧洲银行一直未能脱离困境,导致欧盟主权债务危机。
当初合并成大型银行,是为了提高规模经济和提升获利能力,不料却导致社会大众对整个银行业都失去信心。
2012年,魏尔承认,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再度分隔开来,确实有必要,因为如此才能重拾金融业创新。李德2013年也对欧瑟士说,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文化差异太大,不适合整并在同一屋簷下。
全球金融海啸后,政治人物设法订出比“格拉斯-史蒂格法”和缓的银行法规。
例如由前Fed主席伏克尔倡议的“伏克尔法则”(Volcker Rule),意在阻止存款机构兼营自营交易(proprietary trading),或投资、赞助避险基金或私募股权,但这套规定变得太复杂,后来就被稀释了。
在英国,维克斯爵士(Sir John Vickers)领导的委员会提出围栏(ring-fencing)概念 — 要求将同一屋簷下的“零售银行”业务与“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区隔开来。
“巴塞尔协定第三版”(The Basel III)提高对银行的资本要求。
美国的“陶德-法兰克法”(Dodd-Frank Act)则规定,任何一家资产额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都必须受到额外的严格监管。2018年,时任总统川普把那个门槛提高到2,500亿美元—这让许多中型银行得以避开严格监管,形同鼓励他们大举扩张。
SVB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相关图辑:美国经济损失占年度GDP的40%~90% 点击放大重温当年“雷曼时刻”下的交易所情况▼▼▼
结论
过去几周的发展证明,在后金融海啸的岁月,试图弥补1998年过错的种种努力,都尚未成功。
但即使让“格拉斯-史蒂格法”重生,光是如此也不够,还必须把大银行重新切割成“小到可以让它倒”的小银行才行。然而,一如把银行整并在一起,是比想像来得艰难的大工程,成效又不如预期;要把银行拆解分割,涉及的风险也令人恐惧。如果没有胆量和毅力推动这种改革,政府被迫更大规模将问题银行收归国有的可能性,势必会升高。继之而来的,将是全面的存款保险。
但银行改革工程在2008年被耽搁了,最近的发展再次凸显出,不能再拖下去了。
延伸阅读:
【本文获“联合新闻网”授权转载。】
瑞银(UBS)与瑞信(CS)收购细节是?
瑞银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信,交易为“22.48股瑞信换1股瑞银”,即每股瑞信价值为0.76瑞士法郎,较瑞信2023年3月17日收市价折让59%。英美对交易反应是这样。
瑞信危机是甚么事?
百年投行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CS)在3月14日公布的2022年年报中披露,于2020年及2021年的财务表汇报过程中,出现重大缺陷,瑞信核数师罗兵咸永道最新就2022年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否定意见”。此前,瑞信曾表示接获美证监来电,对其2019及2020年财务状况提出质疑,故推迟公布2022年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