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拒从令解锁掀“不爱国”争议 扣帽子令讨论失焦
苹果公司拒绝遵从法院颁令,为加州枪击案凶手法鲁克的手机解锁;有舆论质疑苹果的行为“不爱国”。其实2014年苹果卷入避税丑闻,亦有保守派舆论对苹果提出类似质疑。爱国与否似乎是美国舆论常见的讨论方向,然而是否合理?
社评:爱国者应把iPhone抛进池塘
美国主流媒体CNBC以“苹果是否不爱国”为题,在新闻节目上讨论苹果拒绝遵守法庭颁令。前检控官Randy Zelin指控苹果“绝不爱国”,“保护国家是为了最大的利益着想”。有评论更指苹果做法有违国家安全,甚至指企业宁守护一个已死恐怖分子的私隐,而使国民暴露于危险中。不少美国人认为,如果解锁一部iPhone可避免一场恐袭,如果苹果“爱国”,就应该让步开锁。美国媒体Boston Herald社评还指摘苹果公司是“烂苹果”(rotten apple),指“爱国”的美国人会想把iPhone丢进最近的池塘。
乔治亚理工学院法律及伦理教授Peter Swire表示:“苹果不希望在美国顾客眼中看来不爱国,但苹果同时希望向全球用户展示它的保安严密。”明显地,不少美国人已把苹果此次事件,与“爱国情意”挂钩。
避税也是不爱国?
无独有偶,2014年美国包括苹果在内的多间跨国企业被指避税,刻意选择在海外低税率地区注册,以回避美国当局课税。当时总统奥巴马于电台讲话指摘这种行为“不爱国”:“这些企业基本上在放弃他们的公民身分,并宣称他们以其他地方为基地。”财政部长长杰克‧卢(Jack Lew)亦就事件提出需加强“经济爱国主义”。
美国强调爱国 八成人感自豪
事实上,美国可说是其中一个最强调爱国主义的国家,甚至成为其文化内重要一环。据网站Statista数据指,逾半美国人拥有国旗;盖洛普咨询公司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81%的受访者为身为美国人感到“十分或极度”自豪。然而话得说回来,苹果公司拒绝解锁以至涉嫌避税,是否真的跟“爱国”有关?由本应是私隐与国家安全的权衡,以及企业操守的问题,变成“爱国与否”的争论,是否滥扣帽子?
今次美国法院以1789年的全令状法案(All Writs Act),颁令要求苹果为联邦调查局设计程式,助国家入侵自己用户手机。无论政府如何解画,声称这只是独立个案,但大众显然担忧会否形成恶劣先例,让政府入侵及监视其他用户。鉴于美国政府早有前科,2007年已开始实施大型监听行动,大众的担忧并非无理。
国安对私隐 不爱国从何说起?
解锁争议的问题核心,在于国家安全能否凌驾个人私隐。就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解密学教授Matthew Green所言,“若你认为美国政府要求解密工具的作法没有问题,那去问问自己,如果中国这样做你又会否觉得一样”。这关乎个人私隐的侵犯和挑战,甚至会成为全球其他政府的先例,为整体网络安全带来威胁。即便苹果拒绝遵从,能反映的亦只是企业对私隐权的态度,无理由因此被扣上“不爱国”帽子。
至于苹果的税务处理手法又是否“不爱国”呢?专栏作家及税务专家Howard Gleckman当时撰文回应奥巴马的批评:“向敌对国家售武,或为恐怖组织提供财政援助是不爱国,亦不合法。以合法策略减低税款可以是令人反感或不得体,但不是不爱国。”
避税行为与爱国无关
跨国企业利用法律漏洞,注册外国地址,或把资产转移到低税地区,以避开美国高达35%的公司税。这些避税行为并不道德,亦没好好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但这是企业操守的问题,与爱国无关。然而,很多美国人凡事都扯到爱国层面的想法,既不理性,亦转移了视线,往往令讨论失焦,令争议一步步走向死胡同,各执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