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已死?FB推求职功能 五招教你执靓社交媒体档案

撰文: 李蔼明
出版:更新:

Facebook推出新功能,让用户可透过Facebook申请心仪职位。在未来的求职市场,履历表可能不及社交媒体重要,而公司只需要透过搜集你的互联网足迹,包括浏览纪录、社交媒体发言等,就可更了解求职者。在履历表已死的未来世界,我们应如何经营社交媒体,以获取工作机会?

Facebook推出新功能,让用户可透过Facebook求职。(Facebook)

Facebook新功能容许公司直接在其网站上张贴招聘广告,并新增“职位”栏目,让用户查看及在Facebook上直接求职。求职申请会直接传送到公司专页的收件匣,雇主可使用Facebook Messenger与求职者直接联络,同时亦可取得用户的Facebook资料。网站自去年开始测试功能,暂时只在美加地区开放使用。

现时LinkdedIn的用户有4.7亿,而Facebook则有19亿。(美联社)

 Facebook新功能挑战LinkdeIn

对雇主而言,服务不但免费,而且没帖文上限,加上可取得求职者Facebook资料,对比起要收费的LinkedIn,相信将会是受欢迎的选择。现时LinkdedIn的用户有4.7亿,而Facebook则有19亿,接触面更大。若雇主想加强曝光率,可直接向Facebook买招聘广告,而用户的赞好、分享及标签朋友,亦有机会令帖文在网络被“疯传”。

相关文章:积极转营 扩展服务 LinkedIn业绩差仍难脱困

五招执靓社交媒体“CV”

自我起底 要管理形象,首要之事是了解自己在网络上有何资料。先尝试为自己“起底”,搜寻名字,加上居住地、学校、公司等,以更准确找到自己。细心留意首10至20个连结,避免被误当成其他人,以免破坏形象。亦可考虑在自己众多个人档案中找出最正面的,然后在履历表中主动提供网址。斩草除根 清除社交网络上有问题的言论,仔细查阅Facebook上被标签的帖文及相片,并移除自己。假如无法移除,除了可联络网站管理员外,亦应预先准备好如何向雇主解释。主动出击 透过社交媒体,用户可建立人际网络,同时让合适的工作找上门来。除了尝试与公司部门经理联络外,亦可联络猎头公司,让他们有合适空缺时可找到你。展示自己 社交网络亦是展现行业知识的地方,用户可发贴文,谈论自己工作上正处理的专案、成就等,以增加行业中的曝光率。用户亦应保持活跃,与业内人士联络,以及小心自己每一个发言、赞好、点击及分享。虽然社交网络上可展示自己的个性及兴趣,但亦应小心维持专业形象。反起底 正所谓“人拣工,工拣人”,公司可人肉起底,求职者同样可对公司起底。在社交网络上搜寻公司资料及员工,可观察到公司的文化、环境等,以决定是否要加入团队。

Facebook与日常生活融合,平日口不择言、不经深思的网上足迹,会否反而累及其形象?(Getty Images)

 求职融入生活 中小企更易请人

Facebook的广告及商业平台副总统Andrew Bosworth认为,中小企往往在招聘上有困难,而一般人随时都希望得到更佳工作机会。而LinkedIn作为以求职为主的网站,不能融入日常生活,加上针对中高层职位,令Facebook有空间“乘虚而入”。Facebook亦希望将来为工种分类,配对用户的工作经验及学历,帮助用户找寻更适合他们的工作。

 日常生活曝光 用户怕怕

Facebook这项新功能对求职者而言,未尝不是好事,就算不是刻意求职,亦可在平日的“碌”Facebook时有机会找到更好工作,何乐而不为?但令用户却步的,可能正正是Facebook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帐户曝光后,平日口不择言、不经深思的网上足迹,会否反而累及其形象?

公司招聘、大学招生时会参考社交媒体,这已是常识,而不少公司更会提供人肉搜寻服务,为雇主搜集求职者的互联网足迹。(Getty Images)

 招聘招生 起底是常识吧

假如你现在才想及这问题,恐怕已经太迟。公司招聘、大学招生时会参考社交媒体,这已是常识,不少公司更提供人肉搜寻服务,为雇主搜集求职者的互联网足迹。《纽约时报》分析指:“今时今日,每个电邮、短讯、电话通话、编程及点击,都会留下数码足迹。这些足迹可被廉宜地搜集,亦可揭示人们如何工作及交流。”

 毋需履历表 爬网更易了解应征者

TalentBin行政总裁Peter Kazanjy表示:“大多数时间,我们的工作及成果均已数码化,有时我们真的不需要履历表。事实上一个人的性格及工作,早已纪录于他们的硬碟、Evernote、box.net帐户及Dropbox之内。”

 社交网站口不择言 或危及公司声誉

美国教学机构Social Assurity创办人卡茨曼(Alan Katzman)早前向《香港01》表示:“机构成立之前,我曾在一间公司工作,负责使用检阅所有新员工的社交网站。我们发现了大部分员工发布的内容都是未经思考和尴尬的,这不仅反映个人质素有问题,我们还得出结论,就是如果我们聘用这些人,他们可能对公司的声誉带来影响。”

 社交媒体:不得不玩的游戏

但若避开社交媒体,令帐户空空如也,又是否合适的做法?卡茨曼认为这样会失去机会展示自己与别不同的一面,“我们必须明白,职场上许多企业都运用社交媒体作搜索工具,寻找具相关技能、质素和工作经验的人。他们甚至用社交媒体审查申请人,以确保这些人具备责任感,有专业处理工作的能力。”卡茨曼现时开设课程,教导学员“粉饰”社交媒体,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相关文章:做尖子先要粉饰社交媒体帐户 调查:40%美大学审入学申请时参阅

相关文章:求职前先过滤Facebook 6个专业人士的社交媒体习惯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