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1年食近亿吨鱼 距海岸1000公里 成都人也可尝新鲜鱼生
清蒸石斑、香煎黄花鱼、四川水煮鱼、泰式酸辣乌头、韩式酱鲭鱼、鱼刺身……亚洲人都爱吃鱼,吃鱼的种类或方式多样。在个人层面,吃不吃鱼可能只是口味问题,但从捕鱼公司与国家的角度来说,人民对鱼的需求,是利益,是政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最近发表一份报告显示,亚洲多国对鱼的需求持续增长,当它们共用同一海域捕鱼,各国渔船的捕鱼之战必将愈演愈烈。
亚洲人1年食用近1亿吨鱼类
FAO发表的报告显示,亚洲人于2013年总共食用了9,900万吨鱼类,占当年可供食用的1.4亿吨鱼类约七成。不少亚洲国家的人口对鱼类的胃口都在持续增加,中国人均食鱼量增长尤为迅速,估计食用量将由现在到2025年增加两成;日本是寿司与刺身的王国,但由于大量人口老化之故,鱼的食用量估计将会下跌2%。
东海遇上200至300艘中国渔船 是等闲事
东海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环抱,这片海域以往是日本渔民的宝库,随着中国对鱼的需求增加,中国与日本的渔民竞争自然变得更加激烈。今年67岁的野村俊郎的父亲在1961年成立捕鱼公司,东海取之不尽的渔获令他父亲一生无休,但野村俊郎于2005年承继父业以后不足10年,公司就被迫结业。渔获减少与捕鱼装备成本增加固然是困难所在,但大批中国渔船涌到同一海域捕鱼才是致命处。他指出,如今在他惯常捕鱼的海域遇到200至300艘中国渔船并非稀见,船只密密麻麻得连他们的船要驶过也有困难,但他承认,这些渔船都是合法经营的。
亚洲对鱼的需求随着各国的中产阶层膨胀而有增加趋势,中国是其中一员。愈益成熟的物流业,使中国内陆城市的人民随时都能吃到新鲜鱼类或海产。
就以四川成都为例,数年前,这个距离海岸1,000公里的城市还难以进口寿司与刺生;但现在,民众都可以在超市买到新鲜的吞拿鱼鱼生,这全赖配备冷藏库的货车以及道路基建,将海产从2,000公里外的海港城市大连迅速运抵成都市内,改变了鱼类及海产的消费市场。
东南亚的捕鱼量将于2050年 下跌10%至30%
在各国渔船争相出海抢夺渔获之际,过度捕鱼成为问题,全球增温更是雪上加霜。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估计,东南亚的渔获将在2050年下跌10%至30%,泰国与印尼一些海域的渔获更可能下跌40%。不过,全球的鱼类生产量估计还是会上升,满足各地民众的胃口,这主要将有赖人工养殖的发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直至2025年,人工养殖将为鱼类生产量提高近40%,惟有如此才能填补渔获下跌的空隙。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